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在一起”:开源鸿蒙如何画出中国科技的“同心圆”?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新经纬 时间:2025-11-28 20:11:55

  从一行代码到千行万业,一个开放的操作系统底座如何延伸出不同形态的落地场景,并成为国家数字战略中一块不断扩大的关键拼图?


  11月27日,一则名为《在一起》的短片,通过央视镜头,将一幅数字化图景铺陈开来。镜头穿越深邃的矿山、繁忙的电网、静谧的病房与绵长的隧道,记录下了开源鸿蒙——一个国产操作系统开源项目从五年前的700万行代码量起步,成长为今日拥有1.3亿行代码、汇聚9700名贡献者、支撑千行万业数字底座的“圆”梦故事。


  河北承德的头道沟隧道内,烟雾传感器捕捉到异常的瞬间,警报、车道、通风、照明等系统已同步启动应急响应,整套操作秒级完成;广州南沙区天珀雅苑小区的责任电力运维人员,手持一部手机,即可实时监控560个用户智能电表和155个智能网关的运行状态;深圳南山区人民医院的开源鸿蒙智慧病房里,孕妈妈通过床旁的交互终端实时查看自己的生命体征,感受宝宝在肚子里的胎动——这些分布在中国广袤土地不同角落的场景,看似不相关,实际上正被一个共同的“同心圆”紧密连接。

  这个“圆”,是短片《在一起》中的核心视觉符号,更是开源鸿蒙从一项技术成果演进为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生态隐喻。短片尾声“在一起,就可以”这句朴素的口号,除了直抒“团结”“共生”的情感,背后还蕴含着怎样的操作系统生态构建智慧?

  “同心圆”的诞生:从“孤岛”到生态“圆”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迁,都源于对旧命题的打破。万物智联时代提出的新命题之一有:如何让数以亿计、品牌各异、功能不同的终端设备相互理解、高效协同,并确保数字底座的自主可控?传统的、封闭的操作系统架构,在工业、能源、交通等关键领域造就了无数信息和技术孤岛,这些“孤岛”造成的不仅是效率低下,更制约了产业升级的整体进程,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共性困境;与此同时,底层技术的“断供”风险更成为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开源鸿蒙的诞生,正是对这个时代命题的回答。鸿蒙系统技术层面上的分布式设计与全栈自研,仅是技术破局的第一步;开源鸿蒙带来了更深远的突破——它开创了一种开源共建的产业协作范式,更通俗来说,它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更多的行业能一起“画一个包裹万物的圆”。本质上,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原型,而是一个共建、共享、共治的数字公共基础设施。

  任何生态的繁荣,始于信任。与传统由单一巨头主导的封闭系统不同,开源鸿蒙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运作,其运作模式让核心代码向全球开发者完全开放,对于参与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基于开源鸿蒙所做的所有投入、所形成的所有能力,都构建在一个公共、中立、可持续演进的底座之上。这个稳固的顶层设计,是吸引参与者汇聚的终极引力。

  数量是生态成长的有力见证。数据显示,开源鸿蒙社区的代码量目前已突破1.3亿行,较2020 年首次开源时实现了19倍的增长;来自全球的9700名代码贡献者持续为系统注入活力、修复漏洞、拓展边界,形成了多元化的创新力量;截至2025年10月底,开源鸿蒙生态伙伴总数累计498家。这不仅是数量的堆积,更是生态复杂度和稳定性指数级提升的见证。

  与此同时,统一的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安全框架与API标准,构成了“圆”生态扩张的坚实骨架。千行万业的伙伴则基于此统一底座,画出属于自己的“行业圆”:从交通领域的“冀鸿”方案到能源领域的“电鸿”系统,从医疗行业的智慧病房到航天领域的卫星适配,开源鸿蒙以开放协作的姿态,将分散的产业力量凝聚成生态合力,截至目前,基于开源鸿蒙打造的行业发行版数量已达84款,软硬件产品超过1400款。

  开源鸿蒙不属于任何单一企业,而致力于为开发者、伙伴和用户提供一片数字沃土;在这里,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共建者。这个定位下,其生态建设促进形成一种正向循环效应——社区越有活力,开发者参与积极性越高;应用场景越丰富,行业适配需求越旺盛,而这种良性循环正推动开源鸿蒙加速渗透千行万业,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

  “同心圆”的张力:深入行业“毛细血管”

  伟大的生态构想,最终价值都需在具体的场景中接受检验。开源鸿蒙“在一起”的力量,正转化为一些行业真实案例里实实在在的降本增效与模式创新,底层逻辑在于通过统一底座,极大降低了生态的连接成本与创新门槛。

  在智慧交通领域,“冀鸿”掀起了一场效率革命与成本重构。

  长期以来,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面临设备品牌繁杂、数据割裂、联动效率低下等难题。为此,河北高速集团携手华为与深开鸿,以开源鸿蒙为核心底座,将落地试点隧道里的内风机、照明、CO/VI检测器等24类机电设备进行鸿蒙化改造,由此构建的自主可控智能机电体系,实现了隧道设备全域“可视、可管、可控”。

  相较于传统模式,“冀鸿”智慧隧道解决方案让80%的隧道人工巡检工作被机器取代;通过生态认证的设备更换时间缩短90%,紧急故障修复效率大幅提升,改造后设备上线率由56%跃升至95%,应急响应速度压缩至秒级。目前,开源鸿蒙的智慧化改造已在全国11个省份、88条高速公路落地,覆盖47座隧道、395座收费站。河北高速集团还联合相关企业成立了“冀鸿”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动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培育和建立“冀鸿”合作生态圈,为智慧交通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在智慧医疗领域,基于开源鸿蒙打造的全国产化智慧病房带来了全新的医疗体验。

  传统病房面临的困局是结构性的:医护层面信息同步滞后、流程繁琐、资源调度不灵;患者层面信息获取不便、服务响应迟缓、隐私保护薄弱;管理层面病房运营数据利用率低、管理效率差、成本居高不下。而全院级开源鸿蒙智慧病房解决方案以床旁交互终端、护理白板、门口屏和走廊屏等开源鸿蒙智慧交互设备为核心,与医院HIS、LIS等系统连接,能实现对护士站、医生站、病区走廊、病床等病区全场景的打通。

  以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的实践为例,3000多台国产终端完成全院部署,覆盖医护协同、患者服务、医院管理等全流程,实现了护理工作量明显下降、病人意外响应从分钟级降至秒级,这意味着有限的医护资源可以更聚焦于高价值的诊疗服务,提升了人力资本回报率;患者的个性化环境需求满足率也提升了80%,便捷的自助服务极大改善了就医体验。更深层次的影响还有,从芯片、屏幕到操作系统的全面国产化,带来了供应链安全与长期成本可控的深层价值;还兼具运行稳定性与推广价值,目前,这一模式已在20余家医院部署。

  还有电力领域的首个电力物联操作系统“电鸿”,以开源鸿蒙为底座,为多品牌设备提供了“统一语言”;并且通过开放的生态模式,链接起超500家产业伙伴和数千款电力终端,打破了传统由单一厂商主导的封闭格局。在广州南沙综合示范区,“电鸿”完成了9大业务场景建设与82类电力设备改造后,不仅显著提升了系统上线速度,还大大改善了整体运维效率。

  “在一起”的哲学:从开源生态到国家战略

  “在一起,就可以”——这句口号背后,远不止蕴含市场拓展的策略,更是开源鸿蒙生态与国家发展脉搏同频共振的战略智慧,是在全球技术竞争与产业格局重构背景下,一种带着东方智慧的应对方案。

  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以及一系列关于数字经济、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等战略文件中,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创新驱动等都是被关注的焦点。开源鸿蒙的崛起,精准地响应了这些战略。

  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替代性的技术选项,当“电鸿”能够统一调度从发电到用电的万千设备,当“冀鸿”能够确保交通大动脉的智慧化运行不受制于外部技术波动,当辽宁省第一颗科研卫星的运行性能与可靠性实现大幅提升后成功升空,开源鸿蒙的价值便从商业层面升华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数字主权”的保障层面。它使得能源、交通、工业等命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够建立在一个技术自主、演进自主、生态自主的底座之上,从而促进了国家在经济运行与社会治理层面战略韧性与安全性的提升。

  同时,这也反映了一种默契的集体冲锋。从南方电网到河北高速,从重庆、深圳的智慧病房到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小浪底水库,众多行业龙头选择开源鸿蒙,不仅是技术评估的结果,更成就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现代化产业版本。在关键基础软件领域,分散创新风险、汇聚产业力量,已成为一种理性的、必然的战略选择,而开源鸿蒙让千行万业里的企业,无论大小,都无需再从“底”造起,可以直接站在一个高起点上,专注于自身领域的业务创新与场景深化。

  更有意义的价值在于,它重新定义并高度认可了参与者的角色——从“适配者”变成“共建者”;开源鸿蒙这片数字沃土的繁荣,则依赖于每一位共建者的耕耘,鸿蒙生态的“星光”,由每一位开发者提交的代码、每一位工程师调试的设备、每一个生态伙伴落地的场景点亮。

  因此在开源鸿蒙生态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得以进化为一个“价值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知识是双向流动的:如南方电网将其深厚的行业知识沉淀到开源项目中,行业内的其它中小企业则基于此进行应用创新后再反哺生态;风险是共担的、收益是共享的:如开放原子电鸿开源社区的成立,标志着电鸿已升级为能源行业的电鸿、产业生态的电鸿,它将一个企业的解决方案,升维为一个行业的公共基础设施;规则也是共同制定的:通过参与开源社区,生态伙伴共同影响着技术路线图与标准制定,从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制定者。

  “在一起 就可以”由此有望成为一种强大的叙事。它将国家对于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需求、产业对于降本增效的经济追求、以及企业对于共建共享的发展追求,都整合进同一个“圆”内。在这过程中,开源鸿蒙也在完成从一个技术项目到一个连接商业逻辑与国家战略的枢纽的蜕变,并证明了在突破技术封锁的漫长征途上,“集体冲锋”或更能创造出超越个体相加的磅礴合力。

  短片的最后,一群人手拉手奔跑,圆环从地面延展至无垠太空。如开源鸿蒙的生态建设,本身就是一场没有边界的无限探索——它的目标应当不是在现有体系中获胜,而是共同创造并持续扩大“同心圆”的边界。这个“圆”的边界在哪里,取决于还有多少双手加入进来共同绘制。而这,也正是中国科技产业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格局中,最为坚实的确定性与澎湃动能所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