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从三挡直升五挡,中国已成‘世界实验室’”

IP属地 中国·北京 观察者网 时间:2025-11-29 00:12:16

当一些西方舆论仍停留在“中国是只会制造廉价产品的世界工厂”的刻板印象里时,英国《金融时报》采访企业、学术等各界人士,11月28日刊发长文感慨,当今中国对研发的不懈投入使该国成为了“世界实验室”。其科研实力也正以“从三挡直升五挡”的惊人速度发展,吸引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跨国企业和国家涌入中国的研发中心学习。

在中国东部一条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来自德国的马库斯·哈夫克迈尔(Marcus Hafkemeyer)双手离开方向盘,看着汽车自动轻踩刹车并变换车道。他不禁露出微笑说:“我很自豪。”

这位德国汽车工程师正向中国客户展示大众汽车在辅助驾驶技术上取得的进展。不久后,车辆在地下车库中自动识别了指定的车位,并顺利倒车入库。

报道称,这项技术被视为迈向无人驾驶的重要技术,从开发、测试到商业落地,大众仅用了约18个月,而这些工作全部在中国完成。背后是一支由700名研发人员组成的团队,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具有五年以上经验的中国软件工程师。

当被问到在德国开发类似技术要花多长时间时,曾在奥迪公司、北汽集团和华为工作的哈夫克迈尔无奈叹气后回答说,在德国,从构思到产品往往需要四至四年半,各种内部争论和与供应商的谈判拖慢了节奏。

“过去十年,这个国家的发展速度从三挡直接升到五挡,并且还正全速前进。”他说,“我经常听到西方媒体说‘中国要用廉价汽车淹没欧洲市场’,但我告诉你,来中国看看这些‘廉价车’吧,它们科技含量很高,质量也非常好。”

《金融时报》指出,几十年来,中国一直被视为“世界工厂”,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便宜却不清洁的能源吸引跨国企业,而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如今,中国正凭借迅速提升的研发实力,与西方竞争,甚至有可能战胜西方。

报道称,与美国如今把创新重点押向通用人工智能等“登月式”技术不同,中国更关注解决实体经济短板。经过多年国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层面的不断投入,中国在能源、交通等未来产业链上正逐渐占据优势。

“在中国持续推进技术突破之际,各国官方与企业也必须面对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合作、竞争与共存之间做出选择。”

欧亚集团中国区总监王丹认为,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让其在需要长期投资的新兴技术方面“占据上风”。她指出,中国在高科技产业以及基础科学上的投入“明显高于美国”,而且这种高投入几乎肯定会持续。

报道称,早在1943年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首次赴华时,他记录了中国科学史上大量领先西方的案例——从公元前3世纪的抗疟药,到这几百年后的平方根与立方根算法。然而,在日本侵略期间,他看到中国学术界满目疮痍,当时全国90%的高校要么被炸毁,要么被洗劫一空。

八十年后,中国科研体系已焕然一新。经合组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研发总投入达到7810亿美元,已接近美国的8230亿美元;而在2007年,中国研发投入仅为1360亿美元,不到美国的1/3。


近年来,中国加大对高新制造业的投入。 《金融时报》制图

不仅规模迅速扩大,中国研发结构也发生了转变。中国企业的研发机构在过去十年间增长近三倍至逾15万家,研发人员接近500万人。中国每年培养约5万名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博士,而美国为3.4万人。

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的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黎姿(音译,Lizzi Lee)发现,中国研发投入激增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与产业升级直接相关的应用领域,如先进材料、5G、电池与电力设备等关键技术。

她表示,这种围绕规模化和融入实体经济的关注,构建了深厚的先进制造生态系统,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科学。欧洲和美国必须意识到,与中国竞争的挑战不仅来自科研投入的规模,还来自一种“将产业政策、先进供应链能力和强劲的工程师人才体系融为一体”的模式。

自2011年以来,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认为,合作是“唯一的生存之道”。瑞典重卡品牌斯堪尼亚在江苏如皋投资20亿欧元建厂,专为全球市场整合中国的先进技术。

该公司中国研发部门负责人表示,在中国推进自动驾驶研发的效率“与西方截然不同”,“我们一直在瑞典、美国以及世界各地尝试研发自动驾驶,(但)在中国,我们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将软件集成到车辆中,并使其完全以这种模式运行”。

根据瑞银的数据,自2018年以来,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集团、大众汽车集团和Stellantis集团已与至少38家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合作伙伴关系。

上海和北京的外资研发中心数量也持续攀升。截至今年9月,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已增加至631家,北京今年前10个月新增了58家,使其外资研发中心总数达到279家。甚至不在中国销售汽车的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集团,也在上海设有研发中心以学习本土技术。

国际非营利组织“工业转型加速器”(Industrial Transition Accelerator)执行董事福斯蒂娜·德拉萨尔(Faustine Delasalle)也赞叹说:“中国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各国也在加强与中国的科技合作。英国科学、创新与技术部科学国务大臣帕特里克·瓦兰斯11月初访问北京,与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陈家昌会晤,并签署了《中英科技合作联委会第11次会议联合声明》,明确将气候变化与环境、行星科学与天文学、健康、农业与食品研究等关键领域,列为未来开展联合研究的共同优先方向。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管理创新学教授马克·格里文(Mark Greeven)反问说:“如果我们既不竞争,也不合作,那知识从何而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