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安全再升级!充电宝新标准将落地 你的3C认证还能用吗?

IP属地 中国·北京 大象新闻 时间:2025-11-29 00:14:21

这两天,有关“充电宝安全新标准即将落地”的消息引发关注。大家讨论的就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最近发布的《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自今年6月28日起,我国境内航班禁止携带无3C标识、标识不清晰或被召回型号的充电宝;8月中旬,《移动电源认证实施规则》正式实施,强化了充电宝的3C认证管理。那么,这次的新标准究竟“新”在哪儿?何时落地?企业会不会受影响?新标准实施后,现有3C认证的充电宝还能继续使用吗?

新标准对充电宝安全提出了哪些要求?

据了解,《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这一新标准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尚未定稿。它对充电宝安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记者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看到,《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于11月11日公示,目前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意见稿对充电宝整机、线路板及电池等几方面提出了要求。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 郭楠:加严和新增了多项电池试验要求。电池的安全性与电池材料、生产过程密切相关,所以本标准也规定了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电池关键材料的要求,以及生产过程工艺控制要求。此外,随着不断使用,电池的安全性也可能会下降,所以本标准还引入了电池循环老化后的安全测试。


产业经济观察员 梁振鹏:移动电源产品的电池安全、环境安全,都要求做出比原来更加严格的测试。比如说过充电的保护、过放电的保护、短路保护、过载误操作、智能管理这样的移动电源安全试验,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还有对于锂离子电池的过充电、挤压、热滥用、针刺,包括高温储存等试验,也做出了比较明确的电池安全试验的要求,也是比较高标准的。


在整机外观上,意见稿要求应标识建议安全使用年限;在过充电情况下,移动电源应不起火、不爆炸、不破裂、不漏液。在电池安全的热滥用试验中,要求当试验箱内温度达到135℃±2℃后恒温,并持续60分钟的情况下,电池应不起火、不爆炸。

“史上最严”新规对生产企业有何影响?

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的充电宝新标准如果落地,对充电宝相关企业会产生什么影响?有媒体援引业内人士的预计,将有近七成现有产能因无法满足新标准的技术要求,可能被迫退出移动电源市场。

记者了解到,一些依附产业链的小型充电宝组装厂,因缺乏核心研发能力,多依靠采购通用电芯和线路板进行简单组装,可能会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


江苏某充电宝企业工作人员:按照新的标准,我们要更换不符合标准的生产设备和电芯供应商,还需承担产品抽检的费用。

广东某充电宝生产厂家的负责人认为,尽管安全标准大幅提升后,成本会增加,但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广东某充电宝生产厂家负责人:成本在一定时间里肯定会有上升,但我相信通过技术、通过上游供应链的厂商的努力,应该还是可以回到一个正常的、不太受影响的状态。而且规范化程度高一点,对消费者、对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帮助的。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赵忠利:充电宝安全的核心是电芯安全,新标准对电芯的要求更严了,短期会带来技术和成本压力,这无疑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门槛和要求。高标准,能让真正有技术的企业脱颖而出,也让行业回归公平竞争。

过渡期内原有充电宝还能销售和使用吗?

目前,新标准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预计2026年一季度发布。按照惯例,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后的过渡期一般为6至12个月。在过渡期内,已生产的充电宝产品还能继续销售和使用吗?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 郭楠:在过渡期内,企业可以选择执行原国家标准,也可以执行新国家标准,按照原标准生产的产品可以在过渡期内继续销售。过渡期后该标准就会正式实施,按照我国现有政策和法规,对于消费者已经购买的移动电源产品,在本标准实施后消费者可以继续持有和使用。

新标准实施后 已买的3C充电宝还能用吗?

过渡期内可以正常销售和使用,那么大家自然要问,过渡期结束之后呢?答案是可以。该标准的牵头制定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最近发布说明:对于消费者已经购买的已获3C认证的移动电源产品,本标准发布后将不受影响,消费者可以继续持有和使用,也可以在民航允许的情况下,将其带上飞机。

充电宝事故频发 出台新国标有何重要意义?

专家介绍,近年来,公共交通领域发生多起移动电源也就是“充电宝”起火冒烟事件,尤其是民航领域的相关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出台充电宝新国标,有何重要意义?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 郭楠:对消费者来说,本标准实施后,消费者买到的移动电源理论上都是符合新标准要求的,安全性会更有保障。由于使用了更严要求的电池,成本可能会略有增加,但是考虑到规模化生产和技术不断升级也会压缩生产成本,新标准对产品价格的影响相对有限。对于企业而言,新标准会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安全质量,推动电池材料、生产设备、电池企业、封装企业等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