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昔日尖子生“考砸”,400亿李想“认错”

IP属地 中国·北京 雷达财经 时间:2025-11-29 00:14:27



雷达财经出品 文|丁禹 编|孟帅

单季汽车交付量骤降近四成、净亏损逾6亿……去年还以卓越表现勇夺新势力销冠的理想汽车,近日却交出了一份成绩欠佳的财务答卷。

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车的营收同比大幅减少36.2%至274亿元。不仅如此,理想汽车连续多个季度保持盈利的辉煌战绩也戛然而止,单季净亏损高达6.2亿。

财报指出,理想MEGA召回预估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想汽车第三季度的盈利表现。若剔除上述影响,公司第三季度的毛利率和汽车毛利率环比小幅上升。

据悉,理想汽车此前已经就“部分2024款MEGA车辆出现冷却液渗漏批量质量事故”,召回超1.1万辆理想MEGA,并内部问责十余名员工。基于财报给出的数据估算,此次MEGA召回事件或导致理想汽车第三季度损失约11亿元。

面对这份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单,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罕见公开“认错”,坦言“过去三年变成越来越差的自己”。

李想反思认为,过去公司所执行的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存在问题,未来公司将回归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

同时,李想还描绘了公司未来的宏伟蓝图:在下一个10年,理想将依托汽车产品的深厚技术积累,进一步押注具身智能领域。

截至11月28日收盘,理想汽车港股股价报71.95港元/股,与年内股价高点相比已跌去近五成。公司股价的波动,也直接在掌舵者李想的财富版图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10月底出炉的《2025胡润百富榜》上,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以400亿元的身家位列榜单第146名。

而在“蔚小理”这一新势力阵营的掌舵者财富比拼中,李想原本的财富优势已然不再。何小鹏凭借480亿元的身家在财富赛道上实现反超,成为新的新势力首富(鉴于小米集团手机及其他业务占比较高,暂不将雷军纳入该阵营财富比较范畴)。

理想单季亏6亿,交付量骤降近四成

11月26日,理想汽车公布了其2025年第三季度的业绩报告。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共交付新车9.32万辆,较上年同期的15.28万辆骤降近四成。

受交付量减少的影响,本季度,理想汽车的总收入为274亿元,同比减少36.2%,环比减少9.5%。其中,本季度理想汽车的车辆销售收入为259亿元,同比减少37.4%,环比减少10.4%。

第三季度,理想汽车的营业费用为56亿元,同比减少2.5%,环比增加7.8%。而营业费用的环比增长,主要由于公司研发费用的上涨(环比增加1.6亿元)和其他营业收益的减少(环比减少1.9亿元)。

而营收总体承压叠加营业费用的环比增长,导致理想汽车第三季度的利润直接由盈转亏。本季度,理想汽车的净亏损为6.2亿元;经营利润率为-4.3%,同比下降12.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7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众造车新势力玩家中,理想汽车曾是率先实现盈利的领头羊,连续多个季度保持盈利的良好态势。

然而,在小米汽车、小鹏汽车等对手已经实现单季盈利或距离这一目标愈发临近之际,理想汽车当前却出现了罕见的单季亏损。

就毛利率而言,理想汽车本季度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第三季度,公司的整体毛利率为16.3%,同比减少5.2个百分点,环比减少3.8个百分点。

同期,理想汽车的车辆毛利率为15.5%,同比较少5.4个百分点,环比减少3.9个百分点。

对于毛利率和车辆毛利率的环比下滑,理想汽车解释称,主要受第三季度理想MEGA召回预估成本的影响。

若剔除该因素的影响,理想汽车本季度的整体毛利率和车辆毛利率分别为20.4%、19.8%,环比均略有提升。

据前述毛利率推算,若保持收入总额不变,排除召回事件影响后,理想汽车第三季度的毛利约为56亿元。换言之,因MEGA召回事件,理想汽车第三季度损失约11亿元。

同时,第三季度,理想汽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74亿元,而去年同期及今年第二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分别为110亿元、30亿元。

展望第四季度,理想汽车预计将交付新车10万至11万辆,同比减少37%至30.7%;总收入为265亿元至292亿元,同比下降40.1%至34.2%。

召回超1.1万辆MEGA,十余名员工被问责

财报中所提及的理想MEGA召回事件,其源头还要追溯到今年10月23日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当天晚上,上海一辆理想MEGA在行驶途中突然起火,最终被烧成空架。

据网友发布的后车行驶记录仪显示,这辆理想Mega在起火前并没有发生碰撞或底盘磕碰,在正常行驶中车辆底部突发爆炸冒出火苗,10秒钟以内,车底连续发生爆炸燃起熊熊大火,驾驶和副驾驶上的人连滚带爬从车上逃出来。

其中一人随后还想从车上拿东西,但因火势太大没有成功。消防员来后,将火扑灭,但这辆理想Mega已烧成了空架。

10月31日下午,理想汽车就该事件发布道歉声明。理想汽车称,事件发生后,其第一时间与车主取得联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工作。

不过,由于事故车辆需要用户、消防及相关机构共同完成勘验与检测,这一过程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耗时较长。截至目前,尚未形成最终的技术结论。

理想汽车还表示,经过公司内部调查分析,与事故车同批次的理想MEGA 2024款车辆中,由于该批次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导致车辆出现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及无法上电的情形,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

本着对用户安全高度负责、对潜在隐患零容忍的原则,理想汽车称其已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对事故车同批次所有的理想MEGA 2024款车辆进行安全检测与更换维修。

11月14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理想汽车就此前“部分2024款MEGA车辆出现冷却液渗漏批量质量事故”“2025款L系列部分车辆下摆臂衬套异响批量质量事故”进行了内部问责,处理人数达到18人。

针对“部分2024款MEGA车辆出现冷却液渗漏批量质量事故”,理想汽车查明三项相关原因。其一,冷却液验证不充分,研发运营-材料技术相关人员负主要责任。因此对李某在内的5名相关环节的员工进行问责处理。

其二,动力电池试验验证及渗漏风险评估不充分,整车电动-动力电池相关人员负主要责任。因此,对商某在内的4名相关环节的员工进行问责处理。

其三,研发运营-研发质量、质量安全、服务等部门相关人员在冷却液渗漏风险评估、用户车辆处置等环节存在应对不当,负次要责任。因此,对周某在内的5名相关环节的员工进行问责处理。

具体而言,环节上的直接员工采取解除合同的措施,对其直接管理人和部门负责人采取年度绩效不高于1等,取消年终奖、取消晋升资格的处罚。

李想“认错”反思:重回创业模式押注具身智能

天眼查显示,2020年7月,理想汽车在美国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上市。2021年8月,理想汽车登陆港交所,成功实现双重上市。

面对今年第三季度的业绩失利,身为公司掌舵者的李想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直言,“过去三年,我和创业团队努力学习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体系,逼迫自己接受各种变化。但是,我们却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

李想认为,面向第二个10年,理想汽车三个最重要的关键选择分别是组织、产品、技术。在组织选择上,理想汽车将选择重回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

李想透露,在过去的十年里,理想汽车最初的七年是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2022年后,在很多人的建议下,“我们非常努力地让自己变成职业经理人的治理体系”。

在李想看来,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适合行业和技术周期相对稳定、行业地位领先且稳固的企业,但创业公司所面临的条件恰恰与之相反,况且像英伟达和特斯拉这样行业内的佼佼者,至今仍以创业公司的方式管理运营。

基于此,李想果断决定,“从今年四季度开始,我们坚定地回到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以此来面对新时代、新技术的挑战。组织的选择是一切的基础”。

在产品战略决策上,理想汽车将突破电动车这一单一产品的局限,李想放言,“只有选择具身智能这个最难的题,我们才可以真正改变用户的生活”。

李想认为,“未来10年具身智能最有价值的产品,一定是具备自动和主动能力的汽车”。在他看来,这是新时代给予汽车企业和创业者们最好的机遇和最高难度的挑战。

而在技术选择上,李想认为,最重要的是构建一套不同于语言智能的系统以做好具身智能。

李想表示,“过去三年我们对于具身智能完整系统的技术储备,让我们下一代的产品充满信心。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元年从汽车机器人正式开启,万亿收入只是起步。”

在业绩承压的严峻挑战下,李想打出“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和“押注具身智能”两张牌。不过,着眼于当下,理想汽车的首要任务显然需要将汽车业务重新拉回正常的发展轨道。

众所周知,在“蔚小理”三家中,理想汽车此前一度只专注于增程式电动汽车赛道,凭借着精准捕捉消费者“电量焦虑”的痛点,理想汽车曾靠着增程车吸引了众多用户,一举成为增程车赛道的领军者,并不断赢得资本市场青睐。

然而,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如今增程车这一赛道已有问界、深蓝、零跑等众多玩家强势入局,理想早已不是“一家独大”。与此同时,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充电桩数量的显著增加,消费者对纯电车的接受度也在逐渐提高。

面对市场的这些变化,理想汽车也果断选择切入纯电车赛道。在去年推出了旗下首款纯电车型——理想MEGA后,今年理想又接连发布理想i8、理想i6两款纯电SUV,希望借此打开纯电SUV市场的大门。

在三季报的电话会议上,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马东辉表示,i系列产品实现了区域渗透率的大幅突破,特别是包括上海、北京、江浙沪等在内的纯电核心市场,9月份上述地区的订单大幅度增加。

马东辉还透露,目前理想i8和i6两款产品正经历产能爬坡和交付提速以及市场渗透发展的路径。在11月i6电池的供应启用双供应商的模式后,预计明年年初i6的月产能将稳步提升到2万台。

在承担市场破局使命的理想MEGA“出师不利”、公司业绩短期承压后,作为曾经的新势力销冠,理想汽车接下来能否重现昔日的荣光?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