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选址是完全错误的,汽车厂应该设在东北!”当初苏联援建我国汽车厂,我们提供四个备选城市,都被苏联专家否定!苏联为何坚持让我国把汽车厂建在东北呢?
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汽车工厂第一汽车制造厂选址定在吉林长春,一座工厂的建立,意味着我国自己制造汽车的梦想不再是空想。这座苏联援建的汽车厂,从最初敲定援建,到工厂选址再到后期建设,经历了不少磨难。选址过程中,我国提供了4个备选方案,后来都被苏联专家否定,并声称汽车厂只能建在东北。为何别的地方不行只能选东北呢?
清朝的落后统治和军阀混战,再加上列强殖民和日寇入侵,我国在近代全面落后,当西方工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我们根本连发展基础都没有。
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发展工业的环境,但想法虽好,却毫无根基可言。百废待兴的中国,每个行业都需要重新规划发展之路。
国家工业化问题,是摆在国人面前的头等大事,之前之所以被侵略者欺负,就是因为农业国底子薄,被世界列强视作可以任意宰割的“肥肉”。
建国后,因为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原因,我国能求助的外部对象,只有苏联这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
1949年底,国家领导人出访苏联,参观了很多现代化工厂。当年12月21日,参观斯大林汽车厂时,看到汽车一辆接一辆地驶下生产线,领导人非常羡慕。
1950年1月,我国领导和苏联方面会谈时,商定苏联援建我国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其中就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工厂。
随后,两国签订条约,确定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这才有了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的机会。
当年3月,汽车工业筹备组成立,随后又成立了汽车实验室。在首次汽车工业会议中,大家初步讨论了工厂建设方案,并根据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先生产载货汽车。
对于一个刚摆脱殖民统治不久,毫无重工业基础的国家来说,想建立起自己的汽车工业,又谈何容易,一无建设经验二无人才储备,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所幸当时我国和苏联的关系还比较不错,而随着冷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周边有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帮苏联分摊来自美西方的压力,对苏联而言也是有利而无害。
而要想建汽车工厂,首先就要有符合条件的场地,针对这个场地的选址,还经历了一番波折。
当时我们几乎是从零开始准备造汽车,根本没什么经验,以至于选址过程中,提交了四个备选城市,却被苏联专家全部否定。
当时,中苏两国关系还比较好,苏联作为“老大哥”,也确实大方又尽职。在援建方案确定下来之后,就向我国提供了5亿卢布的低息贷款,用于我国汽车厂的建设工作。
与贷款一起定下来的,还有大量的苏联专家,在合适的时间陆续进入我国,指导我国的工人将汽车厂建设起来。
当时,苏联专家建议,我国建设汽车厂,也可以仿照苏联的经验,将工厂建在首都或离首都不远的地方。
当然,地点是一个方面,工厂所需要的电力供应、交通运输条件、地质水源等情况,也是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
根据苏联专家的意见,筹备组的工作人员,跑遍了北京周边几个省份,最终提交了4个备选城市方案,分别是石家庄、太原、西安,还有首都北京。
经过内部讨论,大家都觉着这几个城市还不错,应该能满足建厂要求。随后,这个名单提交给苏联专家,但结果却出乎所有人预料。
看着交上来的城市名单,苏联专家直言不讳地表示:“你们的选址完全错误!”听到苏联专家不留情面的说法,我们的工作人员也发蒙。
这不都是根据苏联方面之前的说法选定的地方吗?怎么会突然“完全错误”了呢?原来,工厂离首都近只是一个考虑条件,并不是决定因素。
根据苏联专家的说法,要想建一个轿车工厂,这几个城市都没什么大问题,但如果要建一个卡车工厂,这些地方就满足不了需求了。
卡车工厂一年要20多万钢材,而当时几座城市根本达不到要求,就连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产量也要在五六年后才能勉强达标。
当时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现在的我们真是无法想象,现在我们的钢铁产量霸榜世界前三,当年全国数得着的大城市,年产量竟然还达不到20万吨。
除了钢铁,还需要2.4万千瓦电力,2万立方米的木材以及百万吨以上的运输能力。要想建设卡车工厂,以上这些都是必备条件。
北京缺钢西安缺电且铁路运力不足,石家庄和太原木材不够,以上初选出来的四座城市被苏联专家全部否决。
最终根据这些条件重新考察,又综合苏联方面专家的意见,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落户吉林长春,由此吹响了中国人自己造车的号角。
对于苏联选择东北建厂,一些观点认为这边离着苏联近便于控制。苏联可能有这方面的想法,但当时肯定不是苏联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当时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也确实只有拥有一定工业基础的东北地区,才有能力满足建成一座年产3万辆卡车工厂的一切需求。
另外,当时中苏之间关系还非常紧密,我国刚建国还没有表现出特别强大的能力,更不会威胁到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的地位。
在整个建厂过程中,苏联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当时的苏联还是很阔绰的,先后派来近200名专家,还提供了全套的技术设备。
1951年底,我国重工业部和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签订合同,由苏联汽车拖拉机设计院,给我国设计一座年产3万台“吉斯150”卡车的工厂,并安排专家来指导生产并组织管理。
虽然苏联人在管理方面没有太多的可取之处,但在相关领域一片空白的我国,也算是从苏联专家身上学到了最初的管理知识。
设计合同签好后,苏联组织了26个设计机构,组织超千名设计师,完成了援建汽车厂的设计工作,形成近10万份图纸。
设计方案通过之后,这座汽车厂正式命名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主席手书“解放”两字,作为我国国产卡车的正式名称。
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采用全苏式生产设备和工艺。因为当时我国当打赢抗美援朝战争,帮苏联分摊了很大的压力,投桃报李之下,苏联也表现得很大方。
当时苏联表示:斯大林汽车厂有什么样的设备,援建的汽车厂也要有同样的设备;斯大林汽车厂的制造水平,就是中国第一汽车厂的制造水平。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苏联这个说法还真没吹牛,甚至给一汽安装的部分设备,都超越斯大林汽车厂自己的设备水平。
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只用了3年时间,一汽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汽车厂。1956年7月,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顺利下线。
建设一汽工厂的同一时期,苏联还对我国援建了很多其他项目,推动我国重工业领域快速发展进步。
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我国的援助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53年之前,主要是军事援助,因为当时我国正在进行抗美援朝,1挑17保住了朝鲜。
1953年后,因为我国打赢了朝鲜战争,苏联真正认识到我国的重要作用,开始大力援助我国工业建设,助推我国经济发展。
赫鲁晓夫当政初期,进一步加大了对我国的援建力度,同时还废除了斯大林时期众多不平等条款,两国关系更加紧密。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没持续几年,苏联就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导致中苏关系破裂,对华援助项目全部终止。
纵观整个历程可以发现,苏联对我国的援助,虽然对我国帮助很大,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维护苏联自身的利益。
当对我国的援建符合苏联利益时,苏联称得上不遗余力。1957年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贷款280亿美元,其中40%给了我国。援建过程中,既推动了我国重工业体系建设,又帮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不过当中苏利益不一致时,苏联就会立即展现大国沙文主义的嘴脸,直接停止援建项目,连招呼都不打。
一汽就完整地经历了这个过程,3年时间建厂投产,创造了工程奇迹,1956年下线1654辆卡车,1958年生产近1.5万辆卡车。
1961年中苏交恶,苏联撤回相关专家后,一汽当年的产量锐减到1146辆,还低于建厂当年的产量。
所以,苏联是否援建以及援建的力度如何,全凭援建对象对苏联是否有用,是否和苏联的利益一致。如果一致那就是“国际主义精神”,如果不一致那就是“苏联利益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