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通辽市工会这5年
通辽市总工会
一、坚定政治方向,职工思想引领取得新成效
举办“喜迎二十大”、“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网上知识有奖答题活动,参与职工群众达16万人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里木版画职工作品全国巡展,相继在大连、哈尔滨、贵阳、重庆等20几个城市展出,全市2000余名职工参与到版画创作之中,全国各地累计观展职工达6万余人次。承办全国工会职工示范性主题阅读活动内蒙古通辽专场和全区职工阅读成果经验交流会,活动通过新浪等融媒体全程直播,浏览量达70多万次。创建全国职工书屋23家、市级职工书屋123家。
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新举措
5年来,共推荐表彰全国、自治区和市级劳动模范274名、五一劳动奖章226名、五一劳动奖状63家、“北疆工匠”3名,全国、自治区、市级工人先锋号108个;选树“科尔沁工匠”40名、“科尔沁能工巧匠”60名。发放各级劳模“三金”900余万元,组织187名劳模疗休养,安排832人次的全国、自治区和部分市级劳模免费体检。举办庆祝建党百年劳动模范工匠事迹展、劳模事迹报告会、劳模工匠精神“五进”宣讲等活动共95场次,覆盖职工3万余人次;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典型经验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编入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研究专著。
三、坚持砥砺奋进,助推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不断打造“十大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举办涵盖煤电铝、新能源、互联网等10余个行业、76个工种的劳动和技能大赛,年均3200家企事业单位的30余万名职工参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86700件,7150名职工通过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提升技术等级。新建各级职工创新工作室51家,命名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29家,推荐命名自治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11家。涌现出职工技术革新项目10363项、发明创造2772项,获得专利262项,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393项。协同24家成员单位,合力推进产改工作,开展技能培训20场次,培训职工15263人次。
四、持续真心服务,提升职工生活品质有新作为
“四送品牌”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在“春送岗位”活动中,累计举办招聘会25场次,提供就业岗位5.369万个,达成就业意向5万人次;在“夏送清凉”活动中,走访慰问一线职工76900名;在“金秋助学”活动中,发放资助金1500万元,资助1728名困难职工和农牧民工子女圆求学梦;在“冬送温暖”活动中,帮扶救助困难企业68家、困难职工1589户次,为全国、自治区和通辽市级建档立卡困难职工1623户,送去慰问资金3500万元。积极推进职工医疗互助保障活动,年均参互单位1561家、参互职工14万余人。举办技能培训班138期,培训下岗职工和农牧民工18940人。为6600名新业态女职工进行“两癌”筛查,创建“女职工哺乳室”37家。组织300名技术工人和一线职工进行疗休养,走访慰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15689名,为419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困难职工进行免费健康体检。新建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115个,其中,7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协调办理法律案件208起,涉及职工262人,挽回经济损失382.4万元。
五、坚持用心维权,和谐劳动关系彰显新气象
全市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动态保持在90%以上。深入开展送法进企业80余场次,覆盖职工近万人;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律服务30余场次,服务3000余人。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年均参赛企业350多家、参赛班组1600多个、覆盖职工7万人次以上,75家企业荣获全国和自治区“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称号。全市国有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率均达到100%,建会非公有制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率分别达到99.5%和98.8%。举办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培训班49期,培训专兼职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1.2万余人次。
六、突出强基固本,工会基础工作展现新活力
大力推进工会组建和职工入会工作,5年新建工会816家,发展会员2.85万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及农牧民工入会实现新突破,农牧民工会员达15.6万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1.05万人,“北疆工惠”APP实名认证会员17.3万人。创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17个,自治区模范职工之家75个,社区“职工之家”176个。投入225万元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线上普惠活动,实名认证受惠人次1.5万。扎实开展各级工会干部培训,共培训专职工会干部1680人次、兼职工会干部1.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