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京报的报道,欧盟委员会近期公布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终裁信息。调查涉及的三家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比亚迪、吉利和上汽,分别被裁定的反补贴税率为17.0%、19.3%和36.3%,而特斯拉的反补贴税率为9%。总的来说,参与配合调查的企业平均税率为21.3%,而未配合的企业税率则高达36.3%。
欧盟委员会的这一终裁决定未能采纳中方的意见,坚持了其原有的做法,裁定了高额的反补贴税率。此举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不仅对当前正处于绿色转型关键期的全球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影响,还严重损害了中欧在汽车领域的经贸合作关系。
其次,中国汽车制造商向俄罗斯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选择,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此外,这些制造商还注重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这些特点对于已经习惯了西方汽车品牌高标准的俄罗斯消费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尽管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在成本上较欧洲本地企业略具优势,但面对最高36.3%的关税,这种成本优势几乎被抵消殆尽。因此,中方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决定对原产欧盟的进口部分乳制品进行反补贴调查。总而言之,中欧之间庞大的贸易量不仅是双方关系的基石,也是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热衷讨论的话题。只要某些欧洲政客不将欧洲的利益置于首位,中欧之间爆发贸易战的风险就会不断增加,反之亦然。
欧盟无视是非,对中国企业采取随意打压的行为,引发了中方企业和管理部门的强烈不满。在中方刚刚对欧洲各国的猪肉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措施之后,随即与俄罗斯企业签订了猪肉供应合同。这一系列行动让某些欧洲国家感到震惊。面对欧洲国家决定对中国的电动汽车产品加征高额关税,中国亦迅速采取了针对欧洲猪肉和白兰地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措施。中方的反击力度之大,令各方高度关注。
中国商务部近日在接到国内业界申请后,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猪肉及猪副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欧盟作为中国猪肉及猪副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地,对这一消息表现出显著关注。欧盟猪肉业界迅速作出反应,表示希望能够获得理解与谈判的机会。与此同时,一些欧洲媒体将此举解读为中国对欧盟近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的回应措施,有可能加剧中欧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
据路透社报道,俄罗斯的猪肉生产商正计划填补欧盟可能失去的市场份额,以满足中国的进口需求。
过去,欧盟在限制中国产品进入其市场时,常常依据一些不合理的理由。中国虽然对此多次发出警告,并进行了相对温和的反制措施,然而这次情况有所不同。面对欧盟的限制措施,中国不再采取被动应对的态度,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击措施,力度之大、频率之高,如同狂风骤雨般袭向欧盟。
如果说,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后,中国对欧盟猪肉及相关产品立即发起反倾销调查,仅仅是为了表达不满,那么接下来接踵而至的一系列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则清楚地表明了一个信号:中国开始认真应对这一局势。
随着中欧贸易关系的演变,俄罗斯正在积极寻求扩大其在中国猪肉市场的占有率。虽然目前俄罗斯在中国猪肉市场的份额仅为3%,但作为一个肉食消费大国,俄罗斯已明确制定目标,力争在未来四年内将这一份额提升至10%。在欧盟退出这一市场后,俄罗斯在面对制裁压力的同时,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而中国作为买方,也有足够的余地选择其他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