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看经济,看的是三驾马车,现在经济周期不同了,视角也变了;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提出了经济要看三表,即财政、企业、个人的资产负债表。那也就是说,未来的经济主题是化债,这是什么节奏?
相信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不怕没钱,也不怕没钱赚,更怕的还真就是负债。一个家庭的负债率超过30%,企业的负债率超过70%,那离抑郁症就不远了。
刘元春在三表都看出了什么名堂?
政府资产负债表
专家们有一个错误的共识,认为中国的负债率与美国、日本相比,还不算太高;这个比较并不科学,同样是负债,还要看化债的能力,美元可以割全世界的韭菜,人民币不能。何况,中国的统计数据总是令人焦虑,比如,隐性债务到底有多大?没有一个专家知道。那比较的意义又是什么?
从这两年的经济政策,可以感受到一种缓缓走近的压迫力。
2023年政府支出没有明显扩张,2024年还是没有,这已经说明政府的资产负债运行状况并不宽松,影响了大规模支出,而中国迫切需要大规模支出;这就是问题。
不仅如此,政策一直在出台化债方案,用长债化短债,以改善地方政府的流动性。原因也很简单,地方财政的收入,主要受益房地产,实际上是用全民所有的土地,向购房者收取地租,一本万利,但是土地出让金一直在下滑,从2021年的8万亿,滑到了2023年的5万多亿。
发行特别国债,很可能常态化,因为我们还找不到房地产回暖的逻辑。
短期有了化债方案,这正是刘元春发现的一轮曙光。
但是,要由此得出政府资产负债表已经度过了最难的阶段,开始进入到修复、回升的过渡阶段的结论,完全不成立;因为能不能化债,最终不取决于遵义城投的方式,将债务展期二十年,再不行发行五十年期的国债;如果没有高增长的背景,有效地扩大税基。依靠长债化短债,也有可能会加大风险。
企业资产负债表
在企业负债表中,刘元春看到的是分化,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2023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达46332.8亿元,同比增长7.4%。这个增长不意味着效率的提高,也不意味着利润表的修复,它是总利润的增加值,是投资拉起来的,而国企并没有改变效率递减的总趋势。
另一方面,民企利润为负增长,资产负债表仍处于下行的状态。我们很清楚,民企才是中国经济的底板,它不好,整体影响是确定的。
居民资产负债表
老百姓的情况,按刘元春的数据也不理想,居民的消费修复比预期要差。
居民负债主要是在房地产,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绝对不允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房货一族就乱套了,业主资产大幅缩水,房子没拿到手,还要长期支付利息,受伤的不仅仅是地产开发商。
那么,主流媒体天天在谈提高居民收入,又怎么提高?
我们看得见的措施,是报告把养老金每月提高了20元;另一个方案是,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扩张中等收入群体;要增加多少才能求得中国经济的平衡呢?需要增加四亿个就业岗位,这当然是最直接的提升居民收入的方式。但是,报告定位的就业目标,与去年完全一样,为1200万亿,按这个量级,增加四亿就业岗位要三十年以上,美好的生活离我们有点遥远。
从三张表看,2024年还是在求稳,更不要期待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会调整到3:1;那不是神话,是童话。
2024年将是一个稳字当头的一年,是阻止经济出现下降通道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