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消费向新力丨社区商圈新业态激活服务消费新动能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明 中国商报 时间:2024-09-26 10:22:20

(记者 冉隆楠)社区周边,有儿童托育点、养老服务机构、社区食堂,还有体育健身、文化休闲的场所……功能复合集成的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或社区服务中心正在向高质量服务方向发展。“家门口”“楼底下”的优质普惠服务,正以新业态、新模式呈现在居民面前,变成看得见、够得着的消费体验。

多元创新社区服务

居民买药看病难,社区设立卫生服务站;民生服务事项办理难,社区开设服务代办点;婴幼儿入托难,社区开办幼儿园;打造便民服务空间,满足居民日常缝补维修需求……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不断创新社区工作思路,努力让社区服务更精细更有温度。

社区商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比如,北京八宝山街道办事处与“京东服务+”签订“京东服务+”全国首个城市嵌入式社区服务协议。辖区居民能享受“厨房省心洗”、衣物洗护等服务产品的专属让利优惠。此外,面向辖区60岁以上老人,“京东服务+”更定制了“厨房3小时省心洗”和“周三家庭电器免费检测”服务,让老人居家环境更安心,家人更放心。

无锡经开区“睦邻+农贸”服务组团“上线”,快速、便捷、全面解决市民日常生活各种需求,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米”。积极构建了和畅睦邻中心、方庙mini睦邻中心、落霞睦邻中心、震泽商业项目等民生工程,打造“家门口”的全龄友好食堂,引进国际化商业购物艺术中心,打造奥体中心等文化、演艺、体育赛事目的地矩阵,不断满足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小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柳街道则首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全区首创开展托育服务消费券发放活动,免费为0—3岁婴幼儿提供5个半日的托育服务体验和1次科学育儿指导。此举不仅能强化专业指导,全面提升托育服务水平,为婴幼儿健康保驾护航,还通过发放消费券为托育机构与群众牵线搭桥,解决家长育儿难题与园所招生难题。

建设便民生活圈

如今,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的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正成为当下新业态消费的生动体现。

根据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指在居民“家门口”(步行5—10分钟范围内),优先配齐购物、餐饮、家政、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引进智能零售终端,让消费更便捷;在居民“家周边”(步行15分钟范围内),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娱乐、休闲、社交、康养、健身等品质提升类业态,让消费更舒心。

近期发布的2023年度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发展报告显示,目前3476个试点生活圈覆盖社区近7000个,服务居民超6000万人。全国试点生活圈建设完成率达88%,实现内地省级行政区域全覆盖;每个生活圈平均覆盖基本保障类业态15种、品质提升类业态20种,基本保障类业态占比超过八成;平均每个生活圈有社区商业中心1.15座,全国试点生活圈连锁化率达21%。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正为人民美好生活持续赋能。

在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过程中,各地纷纷出台相应细则,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优化布局。比如,目前北京城区社区已划定856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计划到2025年底实现城区社区全覆盖。截至今年6月,经过市级评估,856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已建设验收422个,服务1930余个社区、840余万居民。此外,北京市14个区入选商务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数量居全国第一。

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通过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消费需求。针对高品质服务供给不足和人民群众关心的服务质量问题,开展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探索开展优质服务承诺活动。

政策持续发力显效,能够激发服务消费内生动能,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今年上半年,国内需求持续恢复,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5%,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0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5%,比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快4.3个百分点,服务消费势头正劲。

服务消费是民生福祉改善提升的重要支撑,是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为促进重点领域服务消费发展进行了很多积极探索,如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支持文旅体育设施设备提质升级、提高家政服务供给质量等。

但也要看到,服务消费领域还存在高质量供给不足造成的消费需求被抑制等问题。为此,意见提出,指导制定家政服务公约,推行电子版“居家上门服务证”;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增开银发旅游专列,对车厢进行适老化、舒适化改造,丰富旅游线路和服务供给;鼓励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与养老、托育、餐饮、家政等企业开展合作,发展“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逐步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政策等。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