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地球与太空的相互“凝视”——卫星视角看国家天文观测装置(3):“中国天眼”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丽 千龙网 时间:2024-09-28 12:41:08

 “中国天眼”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英文缩写为FAST,是我国独立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2017年10月,“中国天眼”宣布发现首批新脉冲星。截至目前,这只“观天巨眼”已发现新脉冲星超900颗,是同时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

↑图为“中国天眼”接收脉冲星信号模拟图。新华社发(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供图)

9月25日,“中国天眼”迎来了8周岁“生日”。8年间,“中国天眼”不断拓展着人类观天极限。让我们跟随卫星视角和记者的镜头领略“中国天眼”的风采和建设历程。

①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

“中国天眼”的主体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主要由馈源舱、反射面板、圈梁和支撑塔等部分组成。

↑这是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的馈源舱和反射面板(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2020年1月11日,专家在对“中国天眼”进行国家验收评估,画面中主体是“中国天眼”的馈源舱。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2016年4月10日,工作人员在安装“中国天眼”的反射面板。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2016年4月10日,工作人员在安装“中国天眼”馈源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这是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的圈梁局部画面(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2023年2月13日,工作人员从“中国天眼”的圈梁上经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2014年7月16日,施工人员在馈源支撑塔上施工。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②综合楼

↑这是2016年9月24日拍摄的“中国天眼”综合楼一景。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1年3月27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综合楼总控室内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18年9月10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综合楼总控室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16年9月24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综合楼内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③观景台及道路等附属设施

↑2016年 9月24日,游人在“中国天眼”观景平台上留影。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中国天眼”,正在帮助人类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化及其结构,为理解宇宙中的前沿科学问题提供重要观测数据支持。

↑2014年7月16日拍摄的建设中的“中国天眼”。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15年11月21日拍摄的建设中的“中国天眼”。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这是2020年1月8日拍摄的月光下的“中国天眼”。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2022年7月24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无人机光绘,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4年2月26日拍摄的“中国天眼”一景。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2024年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全景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