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新书】《生命传》:基因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的开始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时间:2025-07-17 00:01:11

生命传

How Life Works:

A User’s Guide to the New Biology

华大集团CEO、生物学博士尹烨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江晓原

普利策奖获奖作者 悉达多·穆克吉

倾情赞誉

自由学者、北大哲学系博士 胡翌霖

作序推荐

基因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的开始。

打破“基因决定论”,

一场颠覆生命科学的概念变革,一部关于生命的恢宏“传记”

基本信息

作者:[英]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译者: 王乔琦

定价:88.00元

上市日期:2025年7月

出版品牌:中信出版·鹦鹉螺

页数:488

成品尺寸:155 mm×230 mm(16开)

装帧:平装

关键词:生命科学,自私的基因,基因,DNA,RNA,细胞,分层组织结构,生命观,前沿新知,科学史

编辑推荐

★ 2003年英国技术史学会年度图书奖和2007年英国科学史学会科普图书奖获得者全新力作,BBC科学栏目出品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自然》前编辑20余年科普写作积淀

★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赋予了生命活力,理查德·道金斯认为生物是“基因制造的机器”,为什么我们总用“基因蓝图”解释生命?为什么教科书中的生物学总像一台精密仪器?答案或许是错的!

★ 我们的身体不是机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愈合、每一个想法,都不是预设程序,而是“生命自己想出来的办法”。如果《自私的基因》告诉我们生命如何“被动的自私”,《生命传》则在讲述生命如何主动地“成为自己”

从微观分子到群体智能,从DNA的静默到身体的动态组织,作者以科学的笔触、哲学的视野,重绘我们对“活着”的理解。

在今天这个充满技术控制、人工合成、算法决策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问:什么才是真正的生命?它如何运转?它是否仍然自由?它还能教我们什么?

★ 从合成生物学、再生医学到生物机器人,探索生物科技的前沿,在AI时代重新理解智能、进化和创造

融合科学实证与哲学思辨,在技术狂奔的时代,确保科学探索不脱离对人类价值和自然秩序的敬畏

什么才算“活着”?生命如何自我创造意义?

意识是否藏在细胞的“能动性”中?

我们能不能制造生命?AI是不是一种生命?

当生物与机器的边界逐渐消融,我们将迎来怎样的未来?

目 录

推荐序

序言

第1章 机器论的终结:一种新的生命观

第2章 基因: DNA 的真正作用

第3章 RNA 和转录:解读信息

第4章 蛋白质:结构与非结构

第5章 分子网络:构成我们的万维网

第6章 细胞:决定,还是决定

第7章 组织:如何构筑,何时停止

第8章 身体:发现模式

第9章 能动性:生命获取目标和目的性的方式

第10章 故障排除:重新思考医学

第11章 制造与劫持:重新设计生命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书 摘

序言(节选)

2000年6月26日,时任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宣布,科学家绘制了第一幅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也就是说,他们推导出了构成人类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化学构件(约 30 亿个碱基对)是按照何种顺序串联在一起的。克林顿说:“此时此刻,我们正在学习上帝创造生命的语言。”

他错了,但错的地方不(只)是你想的那样。

当然,大家对政客说错话(包括但不限于科学领域的情况)都司空见惯了。不过,当时在场的两名科学家也没有立刻纠正克林顿。相反,其中一人—彼时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曾任美国前总统乔· 拜登的科学顾问的弗朗西斯· 科林斯—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为人类掌握了阅读“自身说明书”的新能力而欢欣鼓舞,毕竟,“此前掌握这项能力的只有上帝”。

许多科学家都会因为这些言论宗教色彩浓重而感到愤怒,但实际上,这还不是问题所在。(除非你是无神论者,或是神学家。)时至今日,提到人类基因组,“生命的语言”和“人类的说明书”这两个比喻仍是最常出现的。完成(几乎)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任务的,一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这个国际项目,二是生物技术企业家克雷格· 文特尔私人资助的并行计划。文特尔也出席了克林顿宣布这项成就的仪式,他曾公开声明自己是个无神论者。

20多年过去了,事实表明,人类基因组计划联盟提供的信息,以及后续对数万个人类个体基因组的测序结果,正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当然,这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一直以来的愿景和重要任务。这些信息不仅让我们距了解生命本身这个目标稍近了一点儿,更是在某些方面向我们证明:人类与真正实现这个目标之间的距离比我们预想的远得多。因为,即便真的存在某种类似生命语言的东西,我们也不可能在基因组中找到——基因组与人类制作的任何说明书都不一样。

然而,这类带有误导性的基因组比喻一如既往地流行。其中,“蓝图”的比喻是流传最广的,其背后的含义是:这 30 亿个字符串构成的“密码”中蕴含着构筑人体的方案,我们只要知道如何破译密码就好了。

实际上,“密码”这个概念本身就暗示基因组类似计算机程序,是生命运行的某种神秘算法。我们甚至赋予“生命之书”这个比喻更为具体的物理含义:基因组由总共 109 本不同的书构成,分为 23 卷(每一卷代表一对人类染色体),每一页上都密密麻麻地写着由 4 个字母(A,T,C,G)按各种顺序组成的文字,这4个字母就是构成DNA的基本组分。我很乐意让读者自行判断哪本书——你正在读的这本或图中的那本——更清楚地描绘了生命的运作机制。我这本书的目标就是诠释为什么上述比喻都不恰当,为什么它们需要更新,以及为什么只有抛弃这些不恰当比喻,才能理解生命的运作机制。另外,本书也会尝试用更合适的比喻代替现有的误导性比喻。实际上,关于基因组本身的比喻从来就没有少过,比如乐谱或剧本。在诸多比喻中,有一些比我们最常见到的“密码”和“生命之书”更为贴切,但没有一个是完美的。关键在于,为了解释生命的运作机制而探究基因组,很像是为了理解文学作品而查阅字典——当然,这个比喻也不完美。

当生物学家被问到为什么基因组(既有我们人类的,也有许多其他物种的)解码工作没有为我们认识所谓的生命过程提供多少真知灼见时,他们通常会表示,事实证明,解码基因组比预想的复杂得多。荷兰生物学家贝· 维林加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研究基因如何影响生命与健康。 2018年,他在退休时说:“(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后)我们觉得搞定了一切。当然,现实证明并非如此。实际上,不确定的问题反而更多了。”

维林加还相当尖锐地补充说:“说实话,我之前真的认为细胞和分子之间的关系应该会简单一些(就像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之间那样)。”实际上,我们都是这么认为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种想法启动的。讽刺的是,这个项目本身反而成了一个证明我们应该放弃这种幻想的绝好证据。

然而,放弃这种幻想并不一定就是投降—在令人困惑无比的诸多问题面前,维林加似乎屈从了。相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现恰恰像是一封邀请函,上面写着:“这个问题当然不简单!我们怎么能想象生命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但是,我们在基因组中发现的是何等辉煌、巧妙且有用的创造力啊!”

不过,抛弃“说明书”这样的比喻确实很难。基因组的“说明书”比喻之所以经久不衰,恰恰是因为有关DNA和其他分子生产并维系细胞与器官的真实故事一点儿也不简单。这个比喻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安慰,它暗示这个故事虽然不简单,但有迹可循。即便这很可能并非真实情况,似乎也比喃喃自语“实际情况比这更复杂”更能为大家所接受。另外,一旦你放弃“生命的秘密”藏于基因组中(我们只要知道如何破译就好)的想法,生物学可能就更让人找不到头绪了。正如我将在本书中介绍的那样,研究人员经常讲述的关于生物细胞如何工作的简洁故事几乎都不完备、都有缺陷,甚至完全错误。

尽管如此,我仍旧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会在本书中介绍,过去几十年里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通过何种方式描绘了一幅比冷冰冰的过时机械比喻丰富得多、震撼得多的画面。诚然,这幅画面有时显得非常怪异且复杂,但它终究卸下了基因组背负的控制全部生物过程的重担,转而求助于自组织的原理和过程。也正是因为这类原理和过程不需要严格的遗传指导,所以可以避免由此产生的脆弱性。我必须强调,这种新观点与新达尔文主义理论—进化塑造了人类及其他所有生物,而进化的基础则是亲代与子代之间的遗传信息传递—完全没有冲突。然而,在这种新观点中,基因并不是专制的自私独裁者。基因从来都不具备任何真正的能动性,因为仅凭基因自身做不了任何事,而且基因没有决策能力。基因是仆人,而非主人。

从基础层面上说,这种不完备且实际上刚刚起步的新生物学观点取决于某种信任。你可以这么说:基因应当相信,有些过程超出了它们直接掌控的能力范畴,而恰恰是这类过程让生命得以成长、繁荣并进化。(生物学家也需要培养这种信任。)当情况变得复杂、任务变得困难时,这种运作机制已经在生物学领域多次出现。当生命第一次出现多细胞形式时,当它们能够借助视觉、嗅觉等感觉模态适应并利用周遭环境的全部有利条件时,当它们对环境的敏感与接受成为真正的认知时,生命就逐渐放弃了一种让机体一一回应每次外部刺激的策略,转而提供基本要件,支撑起一种可以设计并即时解决各种生物问题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彼时才刚刚出现,却体现出了相当强的全面性、适应性和可靠性。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始终认为必须把生命系统视作机器,而新图景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从来没有任何一款人类制造的机器能像细胞那样运作。生命终究是由没有知觉的分子(而且这些分子实际上是无生命的)构成的,否认机械论生命观并不是否认这一点。我们也并不是要转向活力论,即认为某种神秘的基本力量(活力)决定了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的区别。抛弃机械论生命观,可以让我们看到生命世界与非生命世界的真正差异。这种差异就像宇宙的形成一样根本且奇妙,但比后者更适合科学研究,因而很可能更容易处理。

我们尤其不能把生命等同于计算机这种特殊的机器。诚然,生命会执行某种计算,也确实可以用信息论(这个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描述现代信息技术)相当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关键特征。此外,将生命比作机器,有时是一种思考生命过程中各个部分具体运作方式的有效途径,我偶尔也会做这样的类比。称我们的细胞拥有类似泵、发动机、传感器、存储器和读出设备的功能,确实是一种浅显易懂的说法。然而,这迥然不同于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种发展趋势—通过将生物体与电路、计算机或工厂类比,来讨论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没有任何计算机的运作方式与细胞类似,至于计算机未来是否会向此方向发展(或者说,仿照细胞工作模式是否会成为设计和制造计算机的一种好方法)则更是远没有定论的事。实际上,迄今还从未出现任何与生命系统足够类似的人类技术制品。生命是一种与任何机器都不同的实体,有自己的逻辑,无法用别的事物做类比。

我们也多少熟悉了这种逻辑。我们知道,要应对棘手的挑战,有的时候最好不要通过还原法寻求某种具体的规范性答案,而是要让人们掌握相关技能,然后相信他们可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一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并适应的方案。我们现在可以看到,通过这种方式组织人体系统,只是在生物层级结构的另一个层面上重现我们体内运转了无数次的生物过程:我们正在利用生命运作模式的智慧。

这种新生命观的核心在于生命概念的转变。在整个生物学历史中,如何定义“生命”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至今都没有形成公认的答案。不过,描述生命实体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不借助我们通常认为可以定义生命的任何特征或属性,比如自我复制、新陈代谢和进化。相反,生命实体本身就是意义的创造者。生物体从环境(包括自己的身体)中挖掘对它们有意义的事物,比如水分、营养成分、适宜的温度。毫不矫情地说,按同样的逻辑推导,对人类来说,这些有意义的事中还有一件是爱。

把生命类比成机器之所以会失效,一大关键在于,细胞在分子尺度上工作,而分子世界的情况与日常世界大为不同。分子运动随机、不可预测、充斥着噪声,在这些混乱的特性面前,生命与其说是在努力维持秩序,不如说是在尝试充分利用这种特性。生命蓬勃发展的基础便是分子层面的噪声与多样性,是偶然出现的意外和波动。要是分子失去了这种混乱的特性,生命就无法运作。

因此,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供我们寻找生命运作方式的答案。生命是一种多层级过程,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规则和原理:基因有基因的规则,蛋白质有蛋白质的规则,细胞、组织及其他身体模块(比如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也各有规则。对生命来说,这些规则都不可或缺,而且没有优先级、重要性之分。就像诺贝尔奖得主、生物学家弗朗索瓦· 雅各布写的那样:“生命可不是一种单一组织,而是一系列像俄罗斯套娃那样互相嵌套的组织。每一种组织内部都隐藏着另一种组织。”

因此,正如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生物学教授米歇尔· 莫朗热所说:“生物功能是在跨越全部生命尺度(从分子到整个生物,甚至要囊括所有生物群落)的各种复杂组织结构中产生的。只有在这种层级结构中才能找到复杂生物功能的起源与解释,而不是在简单分子组分这种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中寻找。”生命生来就与“众多”二字联系在一起。

这种模式竟然真的有效,这确实令人惊诧。如果你和比尔· 克林顿一样,认为创造生命的荣耀属于上帝,那么我希望你能体会到一点:上帝应该比人类基因组计划所体现的聪明得多,创造力也强得多。如果你觉得不必将生命同上帝联系在一起,那么我建议你细细品味生命的精巧与神奇。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