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由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卢俊威、谢辉铉组成的参赛团队,夺得工业4.0项目金牌,并一举拿下全场唯一的“阿尔伯特·维达大奖”。
9月21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栏目播出题为《本周视点 技能的“赛场”》节目,其中播送了上述获奖事迹及两名选手的成长故事。
本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收获了一项重量级奖项,两个来自上海的“00后”小伙,在工业4.0项目上,夺得了阿尔伯特·维达奖,这个以世界技能组织创始人名字命名的奖项,是用来奖励每届大赛上全部项目最高分的选手,可谓“冠军中的冠军”。工业4.0项目,是中国首次参赛,但却打败了德国、瑞士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这意味着什么?
一条自动化运转的生产线,能够快速地生产出标准品,但是,当客户对产品提出了个性化的需求时,曾经生产标准品的产线,该如何快速应对?这既是工业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工业4.0项目选手卢俊威和谢辉铉比拼的焦点。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 工业4.0项目中国参赛选手 谢辉铉:
工业4.0是一个双人项目,我们两个人和别的选手不太一样,可能会互相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多去沟通。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 工业4.0项目中国参赛选手 卢俊威:
我做一些设备的维护更新,他做一些互联网的技术相关的。
一个人要让生产线转起来,一个人要让生产线智能化。在比赛中,他们发现技能大赛绝不只是一场表演,而是要去解决实际生产中面临的难题。
首次参赛的两位选手,面临着不小的压力,赛前一年,他们几乎每天都在训练,好在教练袁海嵘提供了较大支持,袁海嵘既是两位冠军的指导教练,还是一家智能制造企业里的高级工程师。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 工业4.0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 袁海嵘:
我一直是从事技术工作,一直都没有换赛道。我们在这个项目备赛中,或者企业实际生产当中,不断碰到问题,去解决问题。
将企业实操经验运用到备赛中,不仅让首次参赛的选手一举夺冠,还获得了本届大赛上颇具分量的“阿尔伯特·维达奖”。但带着荣誉从法国回来的袁海嵘意识到,我们不应止步于培养技能冠军,更要让企业有一批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技能人才。
世界技能大赛既展示了人类技能和产业的进步趋势,也反映着不同国家的技术实力。自从1950年首届世界技能大赛在西班牙举办以来,每两年一届的大赛,大多由欧美国家举办,中国从2011年参赛后,重视度和成绩都在提升,袁海嵘认为,这也说明了我们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提升。
两年之后,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中国上海举办,这将是我国第一次举办该赛事,为了办好下一届大赛,上海派出了一批筹办人员到里昂考察学习。从参赛到办赛,两年之后,上海不满足于办一个只有行业内部才关注的世界技能大赛,而是希望透过大赛,带动全社会对技能的尊重与热爱。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杨佳瑛: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我们不仅是为了获奖,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注重把世界技能大赛的培养基地和我们的职业院校的建设,和我们的工厂体系相融合。
世界技能大赛,既是世界技能高手同台切磋的舞台,也反映着人类技能的进步趋势。中国从2011年首次参赛,到现在已经位居金牌榜首位,进步着实不小,但只看到赛场上的金牌,恐怕还远远不够。如何借助大赛,激励全社会进一步重视技能人才?如何让技能人才,真正在一线岗位上发光发热?这或许才是我们关注技能大赛的意义。两年之后,下一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家门口上海举办,我们除了期待到时候多一些金牌,更期待能多一些服务产业和社会的一线技能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9月20日至25日,“中国青年报” 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环球网等央级媒体,上观新闻、澎湃新闻等市级媒体以及广州日报等部分外省市媒体也进行了报道,关注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团队取得的佳绩。
上海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