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列出了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上海、深圳、常州、苏州、广州排在前五位,常州力压苏州一头。
而2023年6月发布的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上,深圳、上海、苏州、北京、常州(并列第四)排在前五位,苏州领先常州。
需要说明的是,该榜单的新能源产业并不局限于“新能源”,而是覆盖了光伏、风电、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
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四大城市等级高,经济总量常年是TOP4,上榜在意料之中。但苏州、常州是“三非”城市(非直辖市、非副省级城市、非省会城市),却能跻身榜单三四名,底气何来?
——“万亿之城”竞逐“万亿产业”
千亿产业是GDP万亿之城的标配。
根据城市进化论的统计,2022年24座万亿城市共有千亿产业126个,从数量看,上海12个,苏州11个,位列前两位,遥遥领先其他城市;从产值看,苏州千亿产业总产值以34547亿元高居榜首。
2023年,常州GDP达到10116.4亿元,跻身“万亿GDP俱乐部”,是继苏州、南京、无锡、南通之后的江苏省第五座“万亿之城”,已形成了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5个千亿产业级产业集群。
步入2024年,“万亿之城”的产业竞争已从千亿级跃升到万亿级,这在苏州、深圳、上海3个“工业产值4万亿”城市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作者绘图
目前,苏州、深圳是全国唯二拥有万亿产业的城市。苏州拥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3个规模超万亿的产业;深圳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2.5万亿元。
2024年3月,深圳市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
6月,上海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9月,在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计划”)发布,提出“到2026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含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力争突破10000亿元”。
——苏州的第四个万亿产业,剑指新能源
计划提出的目标实现后,新能源产业将成为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后,苏州第4个万亿产业集群。
苏州的新能源包括光伏、储能及动力电池、风电、智能电网、氢能、绿色低碳及新能源汽车等“6+1”新能源产业体系。
2023年,苏州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7500亿元,其中光伏、储能及动力电池、风电、智能电网、氢能、绿色低碳产值规模分别达到1390亿元、803亿元、422亿元、458亿元、158亿元、71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则超4000亿元。
可见,苏州打造“新能源万亿之城”,光伏、新能源汽车是关键变量。
与计划同时发布的还有苏州市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苏州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两个专项规划,“到2026年,光伏相关产业产值力争达1800亿元,新型储能相关产业营收规模力争超过1200亿元”。
在光伏领域,苏州形成了以电池片和组件为核心、以智能装备和关键辅材为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条。2023年,苏州拥有光伏相关企业243家,其中规上企业16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390亿元,培育了协鑫集团、阿特斯、中信博、迈为科技、固德威等一大批上市企业。
在汽车领域,苏州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整车与零部件协同发展格局。全球百家整车重点企业中有6家在苏州,全球百家汽车零部件重点企业中有41家在苏州。2022年,苏州新能源汽车规上企业300多家,实现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占汽车产值比重超40%;2023年,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
苏州新能源产业特色鲜明,在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优势明显,但短板也很突出。
从规模看,只有光伏、新能源汽车2个产业的产值达到千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占据半壁江山,其他领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结构看,苏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缺乏有竞争力的整车品牌,除了长城与宝马合资的光束汽车计划2024年生产整车12万辆、2025年满产16万辆外,“造车新势力”威马汽车、奇点汽车破产,观致汽车、前途汽车等发展艰难。
——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
胡润研究院连续三年发布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常州的排名从2022年的第5名,2023年的第4名上升到2024年的第3名,连续三年位居“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第一名。
2022年,常州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新能源之都”。
2023年底,江苏省印发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上升为省级战略,并提出“到2025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规模力争超万亿元”。
2024年4月,常州颁布了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明确重点打造太阳能、氢能、风能、动力电池、新型储能、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常州在新能源领域就是“六边形战士”,构建起“发储输用网”生态闭环。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发布的2024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常州有4个产业集群上榜:新能源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光伏创新型产业集群、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其中有3个属于新能源产业。
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7680.7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近50%,是名副其实的“首位产业”,也是最有希望成为常州首个万亿级的产业。
其中,尤以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最为亮眼,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1777亿元、1400亿元、1121亿元。
动力电池生产的32个主要环节中,常州覆盖了31个,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2023年,动力电池产销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出货量全国第一,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造”电池,汇聚了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动力电池龙头。
从新能源汽车看,全球销量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和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头牌理想汽车在常州布局。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67.8万辆,同比翻了一倍,成为“全国第六城”;出口量近12万辆,增长165倍。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作者绘表
虽然光伏产业规模略逊于苏州,但常州的光伏企业阵容也十分豪华,培育出天合光能、聚合材料、时创能源、永臻科技等上市企业。此外,常州变压器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素有“世界变压器之都”的称号。
——苏州和常州,谁先胜出
苏州、常州是新能源万亿之城的有力争夺者,谁先胜出,我们从几个维度比较下:
其一,苏州和常州均提出了新能源产业过万亿的目标,前者锁定2026年、后者定位在2025年。
其二,2023年苏州和常州的新能源产业规模分别为7500亿元、7680亿元。
其三,苏州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强在光伏和汽车零部件,产值均过千亿;常州的新能源产业中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3个领域超过千亿。
其四,常州的新能源产业是“首位产业”,受到政策、资金、资源等重点支持;苏州的“一号产业”是生物医药,产值过万亿的产业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在支持力度上,新能源并不占优。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时间或空间看,还是从存量或增量看,常州新能源产业大概率会率先破万亿。
“双碳”时代,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关键;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产业是重点。在此背景下,以“风光氢储”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和涵盖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各地争相竞逐的新赛道。
苏州是全国唯三的工业产值4万亿元的城市之一,并定下了“将新能源打造成为第4个万亿级产业”的目标。规模已具,但结构还不够优,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整车方面,相比先进城市,仍有着不小的差距。
常州GDP已过万亿,定下了“新能源之都”的建设目标,并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等领域全面开花,叠加输变电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底气”以及产业基金敢投善投的“勇气”,新能源产业过万亿指日可待!
本文首发于环球零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