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审理一起以酒店代订名义进行诈骗的案件。去年12月,被告人祁某通过某社交购物平台,声称自己可以低价代订五星级酒店。陈女士通过被告人预订了日本东京一家酒店并交了费。入住后才发现,自己受骗了。警方调查发现,祁某先后骗取8名受害人钱款共计人民币4.4万多元。(7月28日央广网)
正值暑期旅游旺季,新型的代购方式“低价代订酒店”被部分消费者视为省钱妙招。而从理论上来讲,酒店低价的确可以实现。据悉,很多酒店为了获得顾客的青睐,会发出各种各样的“顾客忠诚计划”,通常情况下,这种计划的酒店价格折扣会在20%以上。酒店代订人正是通过高等级的会员权益预订折扣房间,再加价在二手平台上售卖。
从法律层面看,代订酒店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违法,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规则不允许有代订行为,但也并非没有风险。具体看,如果酒店代订人用自己的会员卡,通过商业化的方式让渡给不符合条件的客人,本质上属于民事违约行为,也就是违背了代订人和酒店之间的契约关系,更是一种不诚信之举。
对于消费者而言,很有可能坠入消费陷阱。例如,酒店低价代订无法确保真正能够入住,毕竟,通过不正规渠道代订酒店的客人,由于不完全符合酒店规定的身份条件,往往难以确保在入住时获得预订的客房,入住时也有可能遭遇到人身和财产损失。还有就是,酒店代订需要入住人提供个人身份证、银行卡号、手机号等信息,容易泄露。
作为消费者,应当增强防范意识。网上有很多“识别靠谱代订”的方法,而代订成功与否有随机性,一旦失败就会面临拖着行李箱临时找酒店的困境。同时,酒店代订人是积分拥有者,客人是同住人,也就意味着,酒店代订人有权利持房卡进入你房间,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对此,酒店应该负起责任。据悉,从事代订的人群背景各异,有的为了消耗个人积分,有的为了保持会员等级,还有的是专业代订人,其可能借助酒店集团活动花费数百元升级到金卡,获取折扣房价和会员权益。对此,酒店方面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要加强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注意,也应对低价代订现象给予关注,并加强管理,避免消费者受到伤害。
市场监管部门当对低价代订酒店行为完善监管。这种新型的代购方式绝非安全可靠的省钱妙招,反倒是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新问题。诚如新闻中提到的案件,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是合同诈骗罪,涉案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被害人财物数额较大,按照刑法规定,就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遏制此类现象,加强监管执法至关重要。
作者 杨玉龙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