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整合重组具体细节目前还暂未公布,由此也留下了诸多悬念。
车市传来重磅消息!2月9日,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相继发布了关于间接控股股东可能发生变更的提示性公告。
其中,东风股份公告称,公司接到间接股东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风公司)通知,东风公司正在与其他国资洋气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长安汽车公告称,接到间接控股股东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兵装集团)通知,兵装集团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一石激起千层浪!
结合去年相关部门部署关于2025年央企五大重点任务中,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的政策指引,业界纷纷猜测东风、长安或将成为2025年汽车产业国资央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的重磅一枪。
在各自的公告中,双方只明确提到本次重组或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发生变更,但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也就是说,双方公司的核心管理层、公司面向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及公司正常生产的经营活动,基本不会受到股权结构变化的影响。但目前双方还均未透露相关的整合重组细节。
透过现象看本质,东风、长安重组整合,到底意义何在?本次重组整合又释放了怎样的产业发展信号?
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难。
如果套用近年来国有资本并购重组、战略整合的结果公式,那么双方重组整合的目的显然就在于:发挥国有资本的布局和统筹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刺激汽车产业的增长活力,增强汽车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挖掘和打造新质生产力。
从当前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加速转型变革成果来看,这不难理解。
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推动下,我国正在加速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从2024年的产业数据来看,去年我国取得了多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成绩。
比如:1、新能源汽车产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2、自主品牌份额超过60%;3、海外市场迎来了强劲增长,2024年汽车出口超过600万台;4、2024年全球车企排名,中国车企占据两席,比亚迪位列第五,吉利控股集团首次进入前十……
在这一系列成绩的推动下,中国汽车的崛起已经成为了全球汽车市场中的一大年度现象。
从汽车强国的终极目标来看,这一系列成绩是振奋人心的,但这个时候还不是庆祝胜利的时候。
近两年来,国内市场持续反复的市场价格战、野蛮无序的内卷式恶性竞争,以及海外市场上充满不确定性的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都给中国汽车的发展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
在中国汽车的上升期这样的关键时期,为了聚焦汽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增强中国汽车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避免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严重,低效重复的问题,在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之下,拥有国资背景的东风和长安重组整合显然便很有必要。
一方面,这将有利于发挥双方作为国资央企的“主心骨”的示范作用,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刺激相关地域的产业配套升级和创新活力,从而加速推动和引领汽车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
另一方面,通过“化竞争为合作”,取长补短强化资源协同和利用,这还将有利于扩大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实力。
按照2024年的产销数据,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分别实现了248万辆和268.3万辆的汽车销量。如果双方合并,这也就意味着东风和长安将成为国内第一大汽车集团,同时还将是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加上比亚迪、吉利等汽车集团的强势发展,这将意味着我国汽车产业将在全球舞台上实现国营和民营全面开花的局面!
虽然在东风和长安的整合重组之前,本田和日产传出了合并谈判生变的消息,但纵观全球市场,在全球汽车工业格局不断重塑的背景下,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无论是海外车企之间达成战略合作,还是海外车企不断与中国汽车企业深化技术和战略层面的合作,亦或者是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全球汽车产业链都正在掀起“合作潮”。
因此,东风和长安重组整合,事实上还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产业格局或将生变的信号。
此前,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就曾经公开预测,“未来3-5年将有80%中国燃油车品牌‘关停并转’。未来,兼并重组、关停并转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常态。”
在“合作潮”的推动下,伴随着部分车企强强联合,不断加速市场淘汰赛,进而推动企业和品牌的“兼并重组、关停并转”,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很有可能进入新一轮格局重塑的周期。因此,东风和长安的本次重组合并,对于产业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
对于东风和长安而言,在重组和整合过程中,虽然难免存在一些挑战,但是长期来看,双方的资源整合,协同提效也将有利于其加强应对未来竞争的抗风险能力。
综合目前各方业界人士的观点来看,大部分业界人士都对本次重组表示看好、也有人持相反态度,但同时也表明双方的重组将经历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
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得知相关的细节,但去年相关部门已经针对2025年国资央企重组整合做出了响应的方向部署。可以肯定的是,在政策的推动下,此次重组整合基本已经板上钉钉。接下来,就看双方如何有效整合和高效协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