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22年年底知名品牌酱油被曝是“海克斯科技”的事情吗?彼时,全国最大的调味料品牌海天味业深陷舆论漩涡,旗下多款酱油类产品因配料表“不干净”遭到消费者诟病。
与此同时,另一家调味料上市公司——千禾味业却凭借着“零添加酱油”的概念迅速出圈,被消费者当作的典范。公司也顺势接住了这波流量,实现名利双收。根据财报显示,千禾味业2023年的营业收入为32.1亿元,同比上涨32%,创下了历史记录。
时过近迁,这几天围绕酱油配料表是否“干净”的议论再起,千禾味业的酱油产品被质疑并非全是“零添加”。
这一质疑的源头是《消费者报道》杂志发布的一篇酱油评测结果报道。该杂志向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了13款市面上宣称零添加的酱油,测评指标为总砷和镉。
结果显示,只有一款酱油没有检测出总砷和镉含量,完全对得起“零添加”三个字,剩下的12款酱油或多或少都被检测出含有总砷或镉元素。尽管所有送检酱油的总砷和镉含量均在国标范围内,但这与大家心目中“零添加”的概念大行径庭。
千禾的一款“零添加”酱油被检测出含有镉,更劲爆的是网友发现千禾的不少酱油产品包装上带有“千禾0”的标志,经查询原来“千禾0”是公司注册的一个商标,在该商标下设了多个品类产品。
每一款产品都标着“千禾0”,都号称零添加,价格却存在差异,有的甚至相差2倍以上。从常理推测,生产工艺以及原料差异可能是导致产品成本不同,进而使售价不一样的原因。当然,也存在工艺、原料其实相差不大,企业为了体现不同产品价格档次,以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需求而采取的策略。
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不会特意去仔细查看产品配料表,尤其是像调味料这类价格本就不高的产品。千禾味业将“千禾0”商标如此标注,存在利用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嫌疑。
倘若市场监管部门认定千禾味业主观上误导消费者,那么有权展开调查取证并责令其改正。一旦这种情况真的发生,对千禾品牌将是重大利空。大家可能会觉得千禾夸大其词、虚假宣传,借助“零添加”事件搞营销,让建立起来的消费信任快速崩塌。
实际上,我在两年多前就写文章告诉过大家,不论是海天还是千禾,或是市面上的其它酱油品牌,都既生产“零添加”的酱油,也有加了添加剂的产品,两类产品的价格存在一定的差距。
此外,在2022年添加剂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时,有投资者向千禾味业咨询公司所售零添加酱油的销量状况。公司官方回应称,零添加调味品销售态势良好,在调味品营收中的占比超过50%。也就是说,那时千禾味业并非像网上主流观点说的那样只生产“零添加”酱油,产品线存在含有添加剂的调味料。
这种经营模式是符合国情的。
国内不同群体的消费能力差异巨大,数亿人月平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000元,日常生活中能省则省,为了节省开支愿意购买添加剂品种和含量在国家允许范围内的酱油,关键是价格要低。而城市里的中高收入人群更注重生活品质,愿意支付更高价格购买“零添加”酱油。
企业为了满足不同收入层次的消费需求而提供差异化产品本无可厚非。然而,若借助舆论造势进行过度包装,甚至以夸大宣传换取与实际品质不符的虚名,终究难逃市场与消费者的审视,被曾经丢出去的回旋镖击中。
这场“零添加”争议给千禾味业敲响了警钟,也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必须坚守诚信底线,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顺便提一句,3月20日A股收盘,千禾味业股价下跌近4%,已连续4天下跌。资本市场的反应是最快的,股价下跌已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