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中国 2 月制造业 PMI 重返扩张区间 经济复苏动能显现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贸易金融生态圈 时间:2025-03-23 16:02:36

2025 年 3 月 1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中国 2 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 50.2%,较 1 月回升 1.1 个百分点,时隔一个月重返扩张区间(PMI 高于 50% 表示经济扩张)。这一数据不仅终结了此前连续两个月的收缩态势,也标志着北京稳增长政策的边际效应逐步释放。

从数据来看,制造业 PMI 回升主要得益于生产与需求的双重改善。2 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升至 52.5% 和 51.1%,环比上升 2.7 和 1.9 个百分点,均创近 10 个月新高。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 PMI 分别达到 50.8% 和 50.9%,显示政策扶持的新动能行业持续发力。分行业看,有色金属冶炼、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表现突出,而纺织服装、石油加工等传统行业仍处于收缩区间,反映出产业升级进程中的结构性分化。

价格指数方面也有边际改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回升至 50.8%,时隔 3 个月重返扩张区间,主要受钢铁、铜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及复工复产需求拉动。出厂价格指数虽仍处收缩区间(48.5%),但环比回升 1.1 个百分点,表明工业品价格下行压力有所缓解。分析指出,尽管 2 月 PPI 同比降幅或收窄至 - 1.9%,但房地产调整与消费需求偏弱仍可能制约价格修复空间。

企业规模分化加剧也是当前的一个显著特征。大型企业 PMI 大幅回升 2.6 个百分点至 52.5%,成为拉动整体数据的核心力量,而中、小型企业 PMI 则分别降至 49.2% 和 46.3%,延续收缩态势。这一现象凸显政策传导的不均衡性 —— 基建投资加速更多惠及产业链上游的大型企业,而终端需求不足仍困扰中小微企业。数据显示,当前反映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仍超 60%,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亟待修复。

从经济复苏的背景来看,2 月 PMI 回升符合春节后复工复产的季节性规律,但幅度显著高于往年同期。东方金诚分析指出,稳增长政策的集中落地是关键推手: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基建投资提速等措施带动大型企业扩张,而 2 月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飙升至 65.1%,印证基建实物工作量加速释放。此外,民营经济座谈会的召开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制造业采购量指数环比上升 2.9 个百分点,显示企业补库存意愿增强。

展望 3 月,制造业 PMI 有望延续扩张趋势。从历史规律看,过去 10 年 3 月 PMI “8 升 2 降”,存在季节性上行惯性;从政策预期看,全国两会即将明确财政赤字率上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等措施,叠加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将进一步支撑经济复苏。不过,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如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可能拖累出口,需警惕新出口订单(48.6%)后续走势。

在资本市场方面,PMI 回升强化了市场对经济企稳的预期,李大霄等分析人士认为,这将为股市提供重要支撑。当前基建链条(建筑建材、工程机械)、高端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及金融板块(受益于流动性宽松)或成主线。但需注意,中小市值股票的表现可能受制于需求端修复乏力,需关注政策是否向民营经济和消费领域进一步倾斜。

债市方面,随着经济复苏预期升温,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 2.6% 附近回升至 2.7% 上方。若后续 PMI 持续走强,叠加通胀预期抬头,债市可能面临阶段性调整。但考虑到经济内生动力尚未完全修复,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利率大幅上行空间有限。

2 月 PMI 重返扩张区间,标志着中国经济在政策与周期共振下初现复苏曙光。然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中小型企业困境与外需不确定性构成潜在风险。未来需关注两会政策细节,尤其是财政扩张力度与消费刺激措施,以判断复苏能否从 “政策驱动” 转向 “内生增长”。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短期可把握基建与高端制造的确定性机会,中长期需跟踪经济转型与改革深化带来的新动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