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2025年经济政策的“冰与火之歌”
消费复苏的道路上,面临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工资不上涨,消费又如何能回暖?”在人民日报发布了关于“降准降息随时可能出台”和“超常规提振消费”的明确信号后,公众对于经济复苏的质疑愈加明显。当前,央行的工具箱已准备就绪,但普通百姓的口袋依然没有增厚,如何打破这一循环是提振消费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对于“养老金大幅提升5%”的民间预测,也频频引发热议,但其背后的依据是否扎实,仍然存疑。
根据央行2025年的工作会议精神,降准与降息被列为“择机实施”的核心政策。预计在2025年内,至少将进行两次降准,并累计降息60个基点,其力度或将超越2024年。理论上,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刺激居民的贷款消费。然而,现实却如同网络上的声音所说,“即便利率再低,工资若不上涨,谁敢轻易借钱消费?”
以在湖南长沙某制造企业工作的工人小李为例,月薪5000元的他,房贷月供2500元。即使房贷利率从4.2%下降至3.6%,月供仅减少约150元,这一变化对于家庭整体消费能力的提升来说,显得微不足道。
为了应对当前消费困局,政策层面展开了一系列“组合拳”:
首先,在消费金融方面,将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延长还款期限,并向困难群体提供续贷支持,预计在年内消费贷款规模将扩容15%;
其次,推出大宗消费补贴:在汽车以旧换新方面,最高可享受1万元的补贴,而家电绿色智能产品则享有30%的补贴,旨在直接推动消费;
此外,政府还致力于打造新的消费场景,支持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及数字消费等新兴业态,诸如北京冬奥会后,冰雪旅游带动的消费年均增长率高达25%。
尽管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1%,但扣除物价影响后的增速仅为4.9%,且这一增速仍低于GDP增长水平。更为严峻的现实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乏力。以广东某电子厂为例,普通工人的时薪在近五年里仅从18元上调至21元,微乎其微。
虽然不少网民期待“养老金涨幅超过5%”,但数据却给了他们冷水:从2020年到2024年,养老金涨幅逐年下降,从5%降至3%,预计2025年将维持在3%。原因在于社保基金面临的压力加大,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养老金支出占GDP的比例将上升至4.2%。尽管某些地区如北京已试点“提低限高”政策,即对养老金低于3000元者额外增加30元,但这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仍需时间。
具体而言,更为合理的结构性调整相较于普遍涨幅来说更为有效。应强调定额调整,而不单依赖普涨;其次,低收入者应获得更多的倾斜支持。例如,在湖南,工龄挂钩标准可由1.12元/年提高至1.8元,40年工龄的工人每月能增加数十元;此外,延迟退休并补缴社保,职工若延迟至65岁退休并补缴5年社保,养老金或可提高约30%;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强制推行企业年金,对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力争到2030年,将年金覆盖率从5%提升至30%。
降息与消费困境的博弈,实际上是短期刺激与长期信心之间的较量。如果政策仅仅停留在“注入流动性”,而忽视了居民收入分配及社保改革,提振消费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2025年的经济政策需要让老百姓敢于消费、愿意消费,从而实现真正的消费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