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中建某局要求员工自谋出路!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会计小妙招 时间:2025-04-11 15:02:51

这年头,企业经营一难,就开始对咱们这些普通员工动手动脚了。

中建、中铁这些央国企的工程局,平时赚钱的时候,也没见它们分咱们点“汤喝”,一遇到难处,倒是想起“有难同当”这句老话了,真是“够意思”!

某中字头工程局项目部那则25号后考勤截止的通知,简直就是建筑央企裁员大潮的“号角”,一下子就把这事儿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这操作,简直了!

工程行业这现状,简直就是央国企“无序大乱斗”,跟民企抢饭碗抢得热火朝天。它们呢,不干正事,就爱搞“恶意报价”的小把戏,完了还拖延付款,跟拖延症晚期似的。老百姓想告吧,还告不赢,只能干瞪眼,心里头那个苦啊。这几年,建筑央国企的“坏事集锦”都能出本书了,简直是“劣迹斑斑”的代表啊!

央企一般都会亏,迟早的事,但高管从来都是盆满钵满。国企,特别是地方国企,(某某建工集团) 吃闲饭的人多了去了。

05年大学刚毕业,我问师傅:照这么干,工程有没有干完的那一天啊?师傅说,你这辈子不用愁。。。 看了师傅失算了。

这份2024年底冒出来的聊天记录,赶上元旦春节的“悠长假期”,员工们正处在假期和待岗的“尴尬过渡期”,不得不面对自己找下家的“残酷人生课”。

这场央企带头的裁员“狂风骤雨”,不仅让建筑行业感受到了“寒冬腊月”的寒冷,还彻底暴露了传统基建模式在时代大潮里的“老态龙钟”和“深深困境”。

01

裁员风暴下的行业缩影

近年来,建筑央企的裁员大戏那是演得越来越“系统化”、越来越“规模化”了。某局2023年直接发话,各系统得淘汰个11%-12%的员工,跟玩儿似的。然后2024年底前,员工总量得压减到3500人以内,2025年还得继续缩,缩到3000人算完。

江苏分公司那边更逗,搞了个“人才沉淀池”机制,把85人直接“请”进休假培训体系里“深造”去了。机关那80人呢,也全都得重新竞聘上岗,跟选秀似的,就看谁本事大了!

这种休克式改革并非个案,中建、中铁等央企均在不同程度上推行减员增效计划。 数据显示, 2024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速降至3.2%,为近十年最低。

基建投资占比那是一路滑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成了PPP项目的“紧箍咒”,逼得项目连连收缩。房地产市场呢,更是深度调整,配套工程少得可怜,都快成“稀有物种”了。

某工程局的财报一出,那叫一个“惨不忍睹”,2024年新签合同额同比下降18%,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直接飙到127天,现金流压力山大啊!逼得企业不得不使出“极端招数”,估计是想把钱包捂紧点,别再漏风了!

02

转型困境中的多重矛盾

建筑央企的裁员潮啊,其实就是行业里那些深层次矛盾的“大爆发”。首先呢,就是产能过剩和需求收缩这对“冤家”闹矛盾。过去十年,建筑企业们都盯着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这块大蛋糕,抢得头破血流,结果行业集中度低得可怜,产能还严重过剩,就像一群人在抢一小碗饭,抢来抢去谁都吃不饱。

城镇化率一冲破65%,传统基建市场的需求就像刹了车,慢了下来。这下可好,企业们陷入了“僧多粥少”的恶性竞争,一个个都急得团团转。

再来说说技术升级和人才结构的“代沟”问题。央企里40岁以上的员工占比超过六成,这知识结构老化得都快成“古董”了。技术升级来得飞快,可员工们的知识却还停留在“上古时代”,这代际冲突,简直就像爷爷和孙子玩电竞,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啊!

某局的人才沉淀池里一瞅,嘿,63%的待岗人员数字化技能那是“一片空白”,而市场上智能建造的人才缺口大得能装下42%的需求,简直是“一才难求”啊!

再来说说这体制惯性与市场机制的“碰撞”,就像是老一辈的舞步和年轻人的街舞,怎么也对不上。央企管理层呢,一边要应付国资委的“考试”,一边还得扛着社会责任的大旗,这双重压力下来,改革举措就像是被夹在中间的“夹心饼干”,既要又要,左右为难。

某央企负责人更是一脸无奈:“我们得压缩成本,还得保障职工权益,维护企业稳定,这平衡术玩得,比施工管理还让人头疼!”

03

蝴蝶效应下的社会震荡

裁员潮这股“寒风”,现在是越吹越猛,上下游都跟着“打哆嗦”。 建筑劳务市场那可是首当其冲,某劳务公司负责人一脸苦笑:“2024年啊,我们接的央企项目少了40%,工人们日均工资也缩水了25%,这日子是越过越紧了。”

建材供应商们也是苦不堪言,应收账款周期普遍被拉到了6个月以上,有的企业资金链都快“断气”了,真是让人捏一把汗!

更值得关注的是, 建筑行业吸纳了全国18%的就业人口,裁员潮可能引发区域性就业危机。 在这场行业变革中,员工群体的分化加剧。

高技能人才通过内部竞聘+外部猎头实现职业转型,而45岁以上的基层员工则面临 再就业难+社保断缴的双重困境。

某待岗员工坦言:在工地干了20年,现在连送外卖都要和年轻人竞争,真不知道未来路在何方。

04

破局之道:重构行业生态链

面对这困局,建筑央企们那是各显神通,纷纷探索起多元化转型的“新大陆”。有的企业把眼光瞄向了新能源、城市更新这些热门领域,某局2024年新能源项目中标额那是“嗖”地一下,同比增长了120%,简直跟坐火箭似的。

数字化转型也不甘落后,某央企大手一挥,投入15亿元建了个智慧工地系统,项目管理效率那是嗖嗖地提升了30%,感觉就像给工地装上了“最强大脑”。不过,转型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定的,某咨询机构一调研,发现78%的建筑企业还处在“迷茫期”,转型战略那是模糊不清。

政策层面呢,也是积极在推波助澜,想引导行业来个大整合。住建部2025年工作要点都提出来了,要培育30家智能建造试点企业,推动建筑工业化基地建设,感觉就像是在给建筑行业开个“未来科技馆”。金融机构也凑热闹,推出了绿色建筑专项贷,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这简直就是给建筑企业送来了“及时雨”。

不过,政策落地这事儿,那可得慢慢来,急不得。某地方住建局官员就说了:“政策传导到基层,那得3-5年呢,可企业现在就得想办法活下去啊,等不起啊!”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