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招商引资
“近距离看招商,并非你问我答,更像是一场促膝长谈”。
一位地方招商局长,如是说。确实,能不能和企业家聊到一块去,非常关键。
有几个问题印象深刻:产业链招商是不是“伪命题”?如何敲开企业的“心门”?
一位来自内蒙古区域的产业园副主任谈到,其实两个问题可以合二为一。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如何用产业链招商方式“敲对门、找对人、办对事”?
一.敲对门
一位资深招商人回忆,以前一个项目,也就三五个人抢,到后来最激烈的时候,得三五十号人争。
实际上,就连自己招商团队里,一个项目可能都有三个人抢。
正是如此,各地方第一时间,前往拜访企业。毫不夸张说,企业一天内能见三波不同招商人上门。
我们常说“谋定而后动”,招商不打无准备的仗。
动身之前,是否对企业了如指掌了?随便说一个工艺细节,能否判断出上下游企业是谁?
对于本地,不论是产业分布、龙头企业、人力资源,还是水、电、气、热力等生产要素,是否与企业交流可以脱口而出?
哪怕地方具备比较优势,但项目不适合当地发展,企业会打开大门么?
摸清“企业要什么” ,推介“我们有什么”。
招商关键在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基于产业研究定下来的招商方向,找准地方招引企业的区域。
举个例子,一家无锡企业投资商业储能领域,主要想利用风能资源。这种项目,大多数是看向华北、西北区域。
从投资视角看,无论依托风能,还是考虑成本,甘肃西峰、内蒙古锡林浩特等区域都是能源企业的聚集地。
当摸透企业需求,深挖产业链缺失环节,就不至于“盲人摸象”,没准还能“顺藤摸瓜”。
二.找对人
招商引资中,做“行走”的招商人,不要当“坐下”的招商人。
谁找对了人,谁就赢得了招商先机。那么,谁是对的人,一定是企业决策人。
现在看,有些地方看似资源不少,但企业决策人非常“挑剔”。
比如,与投资企业谈合作,签约之前跟项目负责人,聊得非常融洽。但是,投资决策人可能是有好几个合伙人。
一定记住,越是大项目,也不一定是好项目,先研判项目资质最重要。尤其,大项目决策流程长且复杂。
有时候你会发现,跟底下人聊了十次八次、嘴皮子都磨破了,却不如领导的一句话管用。
还可能,谈好时间考察走访企业,突然就被拒绝了。先别恼火,这可能是背后企业决策人作出了最新指示。
所以说,招商引资撬开了门,更要找到有分量、能拍板决策的人谈。从上而下的渗透拓展,往往是处理事情最高效、简单的方式。
人定下来,行动得相当有力,抓住对话的黄金时间。不仅提前对项目信息进行甄别,还要掌握双方可能存在的争议点,有准备地调节与解决。
就招商引资而言,先分享一个真理:
商不是招过来的,而是企业综合考虑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化选址的过程。
真正优质的企业,选择一个城市的理由,优先的一定不是“地方政策太好了”,而是“在这个地方能够更快发展”。
三.办对事
新质生产力下,不少地方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拆除“数据烟囱”、打破“信息孤岛”、突破“中间梗阻”。
各地方,抓招商、抓培训、抓大数据、抓产业链。既是练兵,也是备好粮草。
招引企业来看,不能只埋头“拉车”,还要低头“看路”。从这几个方面,足够能印证是否办对了事。
找准产业定位 有没有
即地方有没有形成适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产业条件。
一方面,在已有产业上进行生产要素的提升,另一方面谋划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产业方向。
保障有效配套 够不够
即地方要素配套、环境容量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项目来说够不够。
是否有相关的水、电、气、网等诸多方面的产业发展承载力,以及当地环境容量能否支持项目落地发展。
筛选匹配项目 是不是
即目标项目需求与地方产业现状、载体情况等是否匹配。
必须深入了解目标项目的具体需求,从空间大小、配套设施、技术支持、相关服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判断项目与本地的适配性。
对接科技转化 行不行
新质生产力相关项目落地难点,主要是地方产学研和孵化转化项目的产业化能力行不行。
如何找到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机会,判断产学研产业化项目的落地可行性,是驱动地方承接新质生产力项目落地的重要力量。
创造应用场景 好不好
即项目产业化发展后的应用场景和产品需求好不好。
能否为新质生产力相关项目寻找乃至搭建应用场景,也是项目落地的关键。
只有为行业提供系统化创新性解决方案,满足需求甚至创造新需求,新质生产力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本文收录于《招商引资要情参考》2024年7月号
祝大家劳动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