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房地产 » 正文

这次救市,上面意思很明确,若楼市救不起来,那就组合拳?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郑州楼市观察 时间:2025-05-14 05:46:10

最近楼市的动静有点大,政策一套接一套。有人说这是上头急了,也有人说这是楼市最后的机会。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救市的力度和决心,确实是近几年少见的。

先看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国一二手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17%,新房销售面积降幅收窄,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环比上涨。

但这背后,是房地产行业对GDP的贡献依然高达6.68%,加上建筑业,合计占比超过11%。换句话说,楼市要是垮了,整个经济都得抖三抖。

再看看政策。从首付比例降到15%,到房贷利率跌破4%,从取消限购限售,到发放购房补贴,政策组合拳一个接一个。

比如一线城市首套房首付降到20%,二套房30%,深圳、上海的房贷利率甚至低至3.8%,300万贷款月供能省1500多块。

还有公积金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存量房贷款利率也跟着降,直接减轻了老百姓的还贷压力。

不过,光靠降首付、降息还不够。上头这次还玩了点新花样。

比如专项债规模扩大到4.4万亿,专门用来收购存量商品房和土地收储,广东已经砸了430亿进去。

这招一箭双雕,既能消化库存,又能稳定土地市场,让开发商喘口气。

还有城中村改造,新增100万套,用货币化安置的方式,直接把钱给到老百姓手里,刺激购房需求。

但问题也不少。首先是库存压力。2025年1月,全国百城新房库存去化周期21.3个月,虽然比去年降了,但还是超过了合理的12-14个月。

而且分化严重,一线城市如北京、深圳去化周期超过18个月,而杭州、成都核心区只需要4.8个月。

三四线城市更惨,有的地方去化周期长达50个月,二手房挂牌量激增80%。

其次是居民债务。2025年4月,我国居民债务收入比高达140%-142%,远超美国的90%,接近日本的180%。

也就是说,老百姓兜里的钱大部分都用来还债了,哪还有多余的钱买房?

这也是为什么政策要拼命降低购房门槛,甚至推出“带押过户”这种大招,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容易上车。

不过,这次救市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是大水漫灌,现在是精准滴灌。

比如《住宅项目规范》5月1日正式实施,层高必须3米以上,4层以上必须装电梯,隔音标准大幅提升。

这招是逼着开发商升级产品,从“有房住”转向“住好房”。

同时,现房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10.5%涨到26.5%,试点城市扩到50个,就是为了让老百姓买得放心。

还有房地产税试点扩围到60个城市,首套房180㎡内免征,二套房税率0.8%,这明显是在抑制投机,鼓励刚需。

再加上“好房子”标准的出台,绿色、低碳、智能、安全成了新要求,未来的房子不仅要能住,还要住得舒服、住得健康。

有人说,这次救市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了。从2008年的4万亿,到2015年的棚改货币化,前两次救市都成功了,但这次面对的是出生率下降、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等难题。

不过,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很多牌,比如放松落户限制、扩大公积金覆盖范围、增加保障性住房等。

而且,核心城市的人口还在持续流入,深圳年均新增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杭州数字经济带动年轻人口流入,这些地方的楼市依然有支撑力。

总的来说,这次救市是动真格的,组合拳一套接一套,从金融到土地,从供应到需求,从品质到安全,全方位出击。

虽然市场分化严重,三四线城市压力大,但核心城市已经出现回暖迹象。

对于购房者来说,现在确实是个窗口期,首付低、利率低、政策好,但也要擦亮眼睛,避开库存高、人口流出的地方。

对于开发商来说,躺着赚钱的时代过去了,只有升级产品、提升服务,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存活下来。

这次救市,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触底反弹?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