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何小鹏怒批同行三倍高薪挖人,不研发光投机,董明珠曾狠批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猫叔聊电影 时间:2025-05-14 20:07:14

文 / 颜槿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此风不可长!”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迅猛,大量新能源车企纷纷成立。

这背后是汽车行业利润丰厚,尤其是新能源车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众多参与者入场。

在行业竞争中,人才竞争愈发激烈。

部分企业为快速获取人才,采取高薪挖角策略。

2025年5月,小鹏汽车何小鹏在社交平台发声,批评同行用三倍工资挖人这一行为。

他说企业还是得靠自己搞研发,光靠花大钱挖人,虽然能马上把团队凑齐,但对企业长远发展没啥好处,说不定还会把行业风气给搞坏了。

新能源车企乱象:何小鹏痛批“拿来主义”

“行业创新不能靠挖人走捷径,这风气要刹住!”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众多企业纷纷涌入。

汽车行业利润可观,新能源汽车更是被视为未来方向,巨大市场诱惑让各方都想分羹。

行业发展中,成功案例不少。

雷军带领小米汽车在不被看好时入局,取得佳绩;

比亚迪作为国内新能源领军者,产品远销海外;

理想、小鹏、蔚来等车企也持续创新。

但行业繁荣背后有乱象,小鹏汽车何小鹏公开痛批“拿来主义”,称“靠挖人抄近路不算超越”,引发关注。

他指出部分企业高薪挖人、高仿产品、低价竞争,打击行业创新。

更离谱的是,有些企业为了快速赚钱,看到行业有发展机会,就直接三倍工资去挖人。

挖来人之后,还一个劲地给自家产品打广告,把车吹得天花乱坠,最后还把自己包装成高科技企业。

2025年5月13号,有网友在网上发了段视频,视频里何小鹏就在批评这种乱挖人的现象。

何小鹏说他特别反感这种挖人的做法,在他看来这会让那些不搞研发创新的企业钻了空子,靠挖人就能赚大钱。

这么一来,大家都想走捷径,没人愿意踏踏实实搞研发了。

毕竟研发要花好多钱,而且短期内还看不到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集团的创始人董明珠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董明珠炮轰:某企业“偷技挖人”引热议

“这种偷技术挖人的企业,行业绝不能容!”

前阵子,董明珠在社交平台的一段言论视频火了,迅速引发社会关注。

董明珠称,这企业专干偷技术、挖人才的事,还把自己包装成科技领域的“领头羊”。

她虽没直接点名,但话里话外满是批判。

她提到,该企业产品外观花哨,号称迎合年轻人,实则靠偷和挖来伪装自己。

在董明珠看来,这种行为突破道德底线,是“流氓企业”所为,既坑消费者,又扰乱行业。

“要入行就偷技术、挖人,还搞低价营销,算什么本事?”

董明珠气愤地说。

这企业网上宣称自己价格最低,还自称行业“老大”,董明珠讥讽这是“低价领导”。

她还引用俗语“一分价钱一分货”,分析企业若低价无利润,必在其他地方省成本,一旦质量出问题,消费者就得遭殃。

最后,董明珠吐槽该企业家总吹嘘市值,还成了首富,却没给股民多少分红。

她觉得企业家不能只炒股票、装学问,贬低别人。

当时,董明珠这话引来不少反驳,有人觉得她嫉妒,有人认为她竞争不过才讽刺。

但时间证明,她的话有一定道理。

视频传开后,这事成了舆论焦点,网友讨论热烈。

上海网友夸董明珠看得明白;

北京网友说大家一听就想到同一家公司;

山西网友也支持,说这企业不搞原始创新,就等别人技术成熟了挖人。

结语

现在车企挖人成风,整组技术团队都被抢的情况都有。

有人算过,挖人成本比自己培养低,这看似是条捷径,实则隐患重重。

董明珠批评这种行为是流氓行径。

格力在空调技术上多年钻研才成功,若新能源车行业都互相抄袭,谁还愿意创新?

创新投入大,抄袭盛行会让创新者失去积极性。

网上有人说新能源车行业像赌博,投钱、抄袭、吹牛的都来了。

周鸿祎投资哪吒汽车赔了,可仍有不少人想入局。

小鹏汽车目前发展尚可,但何小鹏担心行业乱下去没好处。

研发是行业发展的核心,不研发只走捷径,行业迟早会出问题。

新能源车行业面临选择,是任由乱象发展,还是走研发创新之路,从业者得好好想想。

信源

信息来源;搜狐科技、大象新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