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为什么会开始做一件事,我听说过各种各样的理由;而人放弃一件事,原因往往只有一个——不赚钱,或者没有钱再支撑下去了。
一件事能成,是因为它本来就该成。因为是人的需求,才让一件事成立与存在。不是你,也会是其他人做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东西。
所以,一件事能成,是因为受益者驱动。一件事能做大,是因为受益者多。如果一件事,只符合你自己一个人的需求,而你也可以凭一己之力完成它,那它一定是件小事。
如何去设计一件事,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又能符合别人的利益。这就是商业闭环的设计。
《真需求》这本书,提供一个商业闭环的极简模型。这个模型是百年未曾改变过的商业常识,也经历了几十年的中国商业实践。它最核心的要素只有三个:价值、共识、模式。只要掌握了这三大要素,你就能够在商业世界里生存下来,并让你喜欢的事情持续。
什么是这个模型中的价值?
价值是当今的高频词,广义来看,天地万物皆有价值,无论宝石还是尘土。而这本书讨论的价值,是非常窄化的“商业价值”——能够在市场中变现、用户愿意付费获得的,才叫商业价值。
所以,商业价值无法自己一厢情愿地说有就有,它是由交易的对手盘——买方,来决定的。
因此,进入商业世界的第一个训练,就是要摆脱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主观愿望,站到买方那一侧来审视自己手上的东西。这时你会发现,在商业世界里,价值与需求是一体两面的——你自己认为它有价值,并不代表它有商业价值。符合对方的需求,对方愿意为它付费,它才有商业价值。
所以,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和做出有商业价值的东西,是两回事。
什么是这个模型中的共识?
在商业世界里,人们用协作与成交来表达共识。
如果你的商业价值是成立的,价值主张是对的,是符合对方需求的,那对方为什么还不行动呢?为什么还没有成交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共识没达成。
在商业世界里,达成共识的成果有两个形态:一个形态是成交,另一个形态是关系。而这就是所有企业在市场中追求的成果:销售成交,以及拥有合作关系。
“关系”是我们中国人既认为极端重要,又认知模糊的一个词。关系的本质是一系列共识,还有基于这些共识的资源共享、优先,甚至独占,以及责任担当。
很多人以为拿到某种关系的名分,比如“伙伴”“恋人”“家人”“师徒”,就该天然获得一切相关的资源共享,或者独有待遇。这是幼稚的想法,也是很多人在关系中感到受伤害的原因。你认为自己该拥有的资源、优先权、排他性、被支持,等等,对方没有提供,那你就应该向前追一步——大家是否就这个类目达成过真实、具体的共识呢?
共识的反面是什么?是分歧。分歧如果扩大,是冲突;冲突如果扩大,是战争。而消弭战争、冲突、分歧,依赖的都是共识。
中国人一般习惯的方式是用沉默掩盖分歧,直到忍无可忍。最后好像是突然间,冲突就发生了。又因为不擅长面对和处理冲突,结果自然是关系尴尬、产生裂痕甚至破裂。这都是不成熟的做法。
在商业世界,领导共识的能力,是核心领导力。因为如果没有共识,团队不会跟随你,客户不会选择你。
那分歧和冲突为什么存在呢?因为感受不一致、想象不一致、利益不一致。试想一下,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一个人,与你的利益完全一致?你会发现一个都没有。不论是至亲至近的父母、伴侣、子女,还是伙伴、同事,这世界上压根儿没有一个人与你的利益完全一致。
分歧和冲突本来就是恒常且无所不在的,既然它是永恒的,那就没有必要惊讶,也无须回避。坦然地接受分歧,具体地看到它,理解它,然后超越它。
什么是这个模型中的模式?
如果创造了价值,并与客户达成了共识,获得了成交与关系,不就可以生存了吗?为什么商业闭环中还有一个环节叫模式?
因为企业不是为了服务客户而生的,企业是通过服务客户从市场中获得资源,从而让自己生存和发展的。
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一个人喜欢另外一个人,就经常出现在对方面前,展现自己的优点,希望对方看到自己、喜欢自己,然后选择自己。
如果从一个成熟的商业人士的角度来看,这依然很幼稚。因为这样做的人,一不懂对方,二不懂自己,三不懂关系。
懂对方,是懂对方的需求。因为自己的好,对方并不一定需要。懂自己,是懂得自己生存与成长的诉求,清楚自己能从这段关系中获得什么,为什么愿意长期待在这段关系里。
所以,任何一段好的关系,一定是双向成就的。如果只能满足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生存和成长的诉求;或者只顾着满足自己的期望,没有关注对方的需求,那么,一段关系即使拥有轰轰烈烈的开头,也难以为继。
回到这个问题,什么是这个模型中的模式?就是懂自己:懂自己为什么能生存,懂自己为什么能继续在这里生存。明白自己的生存优势是什么,明白从市场中获得的资源要用来干什么持续投入,打造自己的竞争力系统。
所有的市场最终都会走向成熟。而每一个成熟的市场里,需求是公共的,供给是类似的,只有生存模式是自己的。
总结一下,在这个极简模型里:价值源自需求,因为被需求,所以有价值。共识来自对分歧的超越,共识的成果是成交与关系。模式是自己如何生存与发展,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是自身模式与环境互动下的产物。
商业闭环的极简模型
把它们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商业闭环:洞察需求,提供价值;与客户/市场达成共识,获得成交和关系,因此获得钱与资源;从而发展自己,投资自己的竞争力,让自己更具生存优势。
这就是在商业世界里生存的方法:创造价值,取得共识,获得资源,强化竞争力,构建生存的优势。
今天触目皆是的不安和焦虑,很多是出于对未来生存的恐惧。如何获得安全感?有很多钱吗?如果你有很多钱,而别人对你的需求只是你的钱,那么其实你会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
钱是商业的水流,它在上述的商业闭环里循环不已。有钱是一个结果。当你的行为符合市场的规律时,钱就会流向你。这就如同湖泊的存在——低处纳百川,是江河主动流向了湖泊。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给出一个商业闭环的链路和次第,帮助在商业世界探索的人构建内心的秩序。
如果你努力了,但没有获得市场的回应,那一定是商业闭环还没有走完。
你可以一环一环检视,是价值不成立,还是共识没达成,又或者是自己的模式不匹配?哪个环节有问题,就具体去解决哪个环节的问题。当有一天所有环节都打通,商业闭环成型了,你就会获得市场的回报。
这本书用了大概27万字来讨论如何构建一个商业闭环,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真需求”。
商业是生活的日常,商业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哲学的永恒之问:人生需要什么?市场需要的到底是什么?用户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一个能在商业世界成功的人,一定是对自己的需求诚实,并能如实地看到对方需求的人。所以他们从不内耗,行动迅速,刀刀见血,而不会对自己的需求遮遮掩掩,对别人的需求视而不见。
我们学习商业,是日复一日地去深化熟悉之物,在这个过程里去伪存真,分辨哪些是装腔作势,不疼不痒;哪些是内心真实的渴求,一碰就疼,一拉就动。这样,你就会拥有自己的笃定和生存的安全感。
人在所有关系中的安全感,都源自他清楚自己被对方需要。
工作是一种社会参与,商业只是社会的一个局部。
在这个局部的世界里,万事万物都被粗暴地简化成钱。价格成为一种信号,代表了供需关系、资源稀缺性,以及客户的支付意愿。于是,万物在此间被调动、被驱使、被创造、被交付,被转化为钱在世间流转;以此,人和人、企业和企业,彼此对齐,彼此协同。
我们当然要永远记得,这个世界不是由生意构成的,而是由生命构成的。这个世界的一切,无论是商业的演进,还是非商业的演进,核心都是如何安放如此之多、如此丰富的生命,以及他们鲜活的生活。
学会构建商业闭环,可以让我们从市场中获得资源,让喜欢的事得以持续。
大自然在进化,人类的世界也在进化。新的基础设施、新的技术不断出现,让新的可能性也不断出现。我们可以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去解决过往技术条件下无解的问题,不断创造出前所未有之物。
这就是创新——让生命绽放,让资源流动。这才是最美好的东西。
总裁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