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李子骄 报道
近日,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
事情的起因是,有网友发视频称,自己买到的娃哈哈纯净水是由今麦郎生产的。5月15日,娃哈哈集团官方微博发布关于娃哈哈纯净水委托代工相关情况的声明:“我司和今麦郎确存在委托代工关系,代工期间我司自查发现个别批次纯净水产品未通过出厂抽样检测。自2025年4月起,我司已终止与相关代工方的合作。”
图源:娃哈哈官方微博
尽管回应清晰,网友仍心存芥蒂:娃哈哈纯净水为什么要交给友商生产?当娃哈哈将生产线外包给竞品,品牌本身承载的文化价值是否也随之空心?
从代工疑云到品质追问
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024年春季,对于娃哈哈纯净水的疑惑就开始在社交平台蔓延。
不少消费者买水时发现,便利店货架上,印有红色商标的娃哈哈纯净水与往日并无二致,但翻转瓶身时却能看到“制造商:今麦郎饮品(隆尧)有限公司”字样。其中,位于河北、广东、河南等地的四家今麦郎分公司均参与代工生产,这些产品通过商超渠道流向全国二十余个省份。
还有消费者将两瓶娃哈哈纯净水进行对比,发现代工生产的纯净水与品牌原厂方生产的产品在瓶盖纹路、瓶身弧度等方面略有差异。
降本增效还是偷工减料?尽管娃哈哈在声明中表示,“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娃哈哈纯净水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及我司产品质量管理标准,请消费者放心选购”。然而,消费者并不买账:“娃哈哈连瓶子都舍不得自己造,还算什么国民品牌?”
网友对比自产与代工生产的娃哈哈纯净水瓶身
从自给自足到友商代工
娃哈哈和今麦郎,一个是瓶装水市占率常年前三的老牌巨头,一个是靠方便面起家、近年才发力饮料赛道的追赶者。今麦郎官网显示,除了面品,其品牌下还拥有茶粹、蓝标、凉白开等多款饮品。据业内人士透露,娃哈哈和今麦郎的这场合作实为“各取所需”:娃哈哈为缓解产能压力(2024年其自有水厂满负荷运转仍缺口15%),今麦郎则为盘活闲置生产线(其纯净水生产线利用率不足40%)。
值得一提的是,代工模式在饮料行业并不罕见。例如,康师傅的部分饮品由统一的工厂生产,可口可乐与元气森林也曾共用过代工厂。数据显示,中国饮料行业代工比例已从2015年的8%激增至2024年的27%,在新经济市场催动下,代工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疯长。不只是饮品,代工模式也存在于食品、化妆品、服装等各行各业。
图源:今麦郎官网
记者了解到,代工模式根据参与程度不同可分为:纯生产代工,即品牌方提供设计与技术,工厂仅负责制造;设计代工,即工厂提供产品设计,品牌方仅负责贴牌和销售;自主品牌生产,即工厂拥有完整研发、生产与品牌运营能力。一方面,代工模式能为品牌方节省建厂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质量隐患、品牌信任危机和责任划分问题,也随代工模式兴起而层出不穷。
从价格焦虑到品牌忠诚
“3块钱的瓶装水,到底是娃哈哈还是今麦郎?”
回归娃哈哈代加工事件本身,网友的评论指出了这场风波的本质:公众对“传统品牌空心化”的集体焦虑。毕竟,在国内饮料市场的版图中,娃哈哈长久以来都是一块醒目的“招牌”。从家喻户晓的AD钙奶,到陪伴无数人成长的娃哈哈纯净水,宗庆后一手缔造的商业帝国,承载了不止一代人的记忆。
图源:娃哈哈官网
那么,如果选择代工模式,娃哈哈是否能够在产能共享与品牌个性之间维持平衡?行业专家指出,像这样的头部企业选择代工合作,应该建立更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比如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代工厂资质信息,或通过扫码溯源展现生产全流程。“当550ml的纯净水承载着价值数百亿的品牌信任时,任何供应链的调整都不应止步于合规层面,而需构建起与消费者的认知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