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半年探索,淘宝联盟似乎悄然完成了一场生态重构的实验。
从去年双十一前的初步设想,到今年618的全面落地,这个伴随中国电商共同成长起来的平台,正试图用一种近乎古典的互联网逻辑,对抗存量时代的商业焦虑。
电商行业发展至今,一个曾长期被流量红利和高速增长掩盖的核心矛盾正逐渐浮出水面:商家渴望确定性的增长,消费者追求更精准、更实惠,而以淘客为代表的第三方撮合者,则需要最朴素、直接的经济收益。
三者之间,似乎构成了一个增长“不可能三角”。而平台想要协调平衡,往往依靠补贴、扶持与玩法创新等“外力”作为粘合剂。而流量焦虑愈发明显的当下,留给淘宝联盟,乃至其他类似平台的命题是:如何再次串联起这一切?
焦虑的表象是流量,流量的目的是增长。今年618开场前,阿里妈妈明确打出“AI驱动,质赢618”的战略口号。而淘宝联盟的动作也同步显现出变化:不同于去年双11侧重生态角色激励的节奏,此次策略围绕分域媒体、用户权益、平台能力三个维度展开,显得更为“靠后”。
在存量时代,关于流量的一切似乎都变得透明可量化。然而淘宝联盟与它的淘客群体,从诞生之初便扮演着“流量搬运工”的角色,如今却依旧保持着令人惊异的生命力。
即使是在AI降临的时代,同样如此。
01. 生态初成,能力筑基
通过流量倾斜、现金激励快速拉拢生态角色,探索生态位的排序与定位……如果说,去年双十一淘宝联盟的政策还带着调整期的痕迹,那么在生态框架初定、618大促又掀开序幕的当下,淘宝联盟又开启了一次系统性的向内进化。
在淘宝联盟的视野中,有两条清晰的逻辑线。
一条是生态基础设施的再建设。激励逻辑、淘客运营、商家扶持体系的精耕细作,让本就稳固的商业地基变得更肥沃。
但与此前行业内普遍的高举高打相比,淘宝联盟的思路已经作出了调整,不再聚焦红包声量或玩法造势,而是尽力将平台能力本身推到台前。
“补贴激励没有什么竞争力,最终都会变成平台竞争的数字游戏。关键还是如何让淘客们真正赚到钱。”阿里妈妈淘宝联盟总经理承渊对直言。这种转变在淘宝联盟经典的“超级红包”玩法极为明显——分成比例从之前的55%调整为最高90%。以平台让利激活双边效率。
另一条则是AI能力的正式入局。从设想探索到应用落地的跨越,重划了整个淘宝联盟生态中流量与能力的效率边界。
“生态完善之外,我们过去半年最关键的突破,是将AI从设想落地到实际的经营工具。”承渊透露。甚至于,AI是否融入经营,已经成为其考核业务部门年终绩效的核心指标之一。
从实际来看,淘宝联盟的AI应用,落地得颇为扎实,更倾向于低门槛、易上手的Agent式能力。比如作为基本盘的淘客们,其AI能力已经可以实现用户画像与推广目标与高收益商品的自动匹配,并自动提炼推广话术,大大提升了中小淘客群体的选品人力成本,从而为整个淘客生态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而作为平台链接的另一端商家侧,其已经开始在KA商家群体试点“AI经营托管”。以某KA运动品牌为例,AI将其面向不同淘客的运营方案从人工决策转为系统托管。传统模式下,往往需要对不同淘客一一设置佣金、价格策略,这对运营团队来说是大挑战。但AI技术能够在该品牌设定投产比后,自动匹配对应策略,高效助力品牌完成经营目标,使得其可以将更多精力转向内容创意和用户经营。
这种“智能化双边撮合”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不是替代人,而是替代原本混乱、重复的“中间成本”。
而淘宝联盟选择开始重新搭建能力基建的本质,是将平台从流量集散地升级为能力中台。淘客赚得更轻松,商家运营更确定,而平台本身则成为最底层的流量与效率引擎。
当生态的运转不再依赖政策刺激,而是根植于效率提升时,增长的韧性才真正显现了出来。
02. 存量博弈下,需要“精耕者”
眼下,618大促的叙事正在发生变化。
“AI技术的应用、融入和落地,或许是今后的分水岭。”承渊表示。在他看来,传统大促模式下“大流量+大折扣+大会场”的三板斧,在消费者疲劳和价格透明度提升的夹击下逐渐失效。消费者不再被一堆优惠券和复杂机制打动,他们要的只是更精准的实惠、更高性价比的选择。
大促玩法在简化,但消费者的注意力不会再聚焦。去年,淘宝联盟认为这是淘客群体反超崛起的契机,也是其作为“撮合人与货关系的过滤器”价值变现的绝佳时机。而在今年,淘客群体的这一价值变得愈发清晰,并且厘清了在新环境下的角色定位。
可以确定的是,淘客群体作为“流量搬运工”的基本属性并没有变,其获利的本质还是利用流量价差。和各类流量平台的区别是,手握大量私域和触媒、天天与用户保持大量接触的淘客,对于流量的把控更为精细。
或者这么说,这是可以让精准滴灌每一滴流量的精耕者,这恰恰是存量时代商家增长最需要的。
也正因此,在阿里妈妈整体“AI驱动,质赢618”战略下,已经确定两个基本建设逻辑线的淘宝联盟,政策开始向后走,调整生态位的同时持续铺设能力轨道。
具体来说,今年淘宝联盟618策略主要围绕分域媒体、用户权益、平台能力三个维度。分域媒体策略的核心在于,将KA媒体、流量媒体、招商团长、中小淘客、渠道服务商等不同角色的资源与激励明确划分,不同群体拿到的是不同的“作战工具”。
KA媒体被激励参与“千万补贴战役”“赏金冲榜赛”,争夺主力爆品坑位;中小淘客则通过“闭眼赚任务”“佣金翻倍”等轻量激励,实现“低门槛创收”。而在生态重塑后与淘宝联盟保持紧密关系的招商团长们,则更注重于爆品的共同打造,这种分层逻辑,既避免资源浪费,又让每一类参与者找到生存空间。
而用户权益方面,前面提到的“超级红包”玩法依旧是主力,将提供上亿级无门槛红包,预计将带来日均千万级流量。同步提供的还有“限时免单”“天猫超市福利攻略”等多元化玩法,通过权益组合提升用户粘性。更关键的是,红包与单品佣金绑定,将流量转化为可沉淀的“用户资产”,而非一次性交易。商家、淘客、消费者被纳入同一利益链条,形成“推广即蓄水”的闭环。
由此延伸,不难发现淘宝联盟的预设。其希望的,是让每一类流量搬运者,在生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爆发力到耐力型分发,从流量撮合者变成内容经营者、社群运营者。最终实现平台、商家、淘客、消费者的多边共赢。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自身的能力也在同步进化,并且批量对外开发。推广数据大屏、AI助手、智能计划编排器、闭眼任务助手,这些功能构成了一套全链路工具体系,让中小淘客“零门槛入局”,也让商家不再在碎片化分发中“迷路”。
而针对商家,也有更为系统性的分层,来进一步健全属于淘宝联盟的商家雨林生态。比如淘宝联盟会与行业、KA商家,以一商一策略的方式,协作“疯狂4小时”“超级品牌日”“超级品类日”等小波段爆发活动;比如用算法从海量商品中筛出高潜商品池,中小商家报名即可获得流量倾斜的“超级U选”;再比如针对产业带商家需求的秒杀频道等等。让不同体量的商家,在生态中各得其所、各有其法。
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态耕作方式,也是一种对淘客价值的校准。作为互联网最小的流量分发单位,他们带来的,却是最精确的转化与最真实的消费意图。
03. 流水不争先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在纷繁喧嚣的互联网大潮中,淘宝联盟似乎从未站在最显眼的浪头,却也从未掉队。尤其是在AI时代,它依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也许正源于它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分:作为互联网商业体系中的链接者,克制疯狂扩张的冲动,持续打磨生态的“基础代谢”,把平台真正做成一个能被信任、能持续共赢的底座。
过去的流量逻辑是“多即是好”,但进入存量时代,更重要的是让流量真正流动起来,流得更久、流得更精准。淘宝联盟在今年618的策略,从表面看是一系列技术与政策的升级,但内核,其实是一场对“生态角色”的重新定义。当AI成为基础设施,流量分配从粗放走向精细,商家、淘客与平台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单一的交易关系,而逐步演化为一种共生网络。
可以看到,今年618淘宝联盟不再一味追求声量最大化,也摒弃了依靠补贴堆高交易额的简单打法。对于商家,平台推出分层经营策略,让不同发展阶段的品牌都能找到适配资源:大品牌关注效率,借助AI制定更科学的佣金策略与流量模型;中小商家则看重性价比,依托“超级U选”与算法分发获得更精准的投放机会。
与此同时,淘客生态的演进也更加直观:从人工选品、手动分发,转向AI驱动的自动选品与话术生成,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也显著拉低了入局门槛。
淘宝联盟的实践,也揭示了一个反直觉的真相:AI并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它只是让本质变得更清晰。当技术将经营门槛拉平、让流量分配更精准时,淘客生态反而凸显出某种“原始魅力”——“互联网永远有机会,永远有价差,永远有生意。”
618只是淘宝联盟生态进化的一个切面。当行业热议“AI颠覆”时,这个平台反而选择用技术去加固最朴素的商业逻辑:让想赚钱的人赚到钱,让想增长的人找到路,让消费者感受到“这场实惠和我有关”。
这是一种更有耐心的经营逻辑。它清醒地承认存量市场的有限性,却也坚定地相信:只要精耕细作,生意依然可以“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