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意识是怎么来的,我国科研人员尝试破解

IP属地 北京 编辑:任飞扬 IT之家 时间:2025-05-16 17:16:50

4 月 9 日消息,“人类意识”被认为是科学前沿的未解难题之一,DNA 双螺旋结构和中心法则提出者认为“屏状核是意识产生的关键区域”。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牵头的团队发现,猕猴与啮齿类动物屏状核的结构、细胞类型和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成果于 4 月 3 日发表在 Cell 期刊。该成果为理解人类意识产生的进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研究发现猕猴屏状核按照皮层投射偏好可分为四个亚区,猕猴屏状核与小脑外所有皮层脑区和皮层下核团相连,是大脑的连接中枢,并且屏状核内部在前后轴方向存在广泛联系,为灵长类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多模态信息整合的基础。

查询获悉,该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院(INSERM)干细胞与脑研究所,临港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腾讯生命科学实验室等单位科研团队合作完成。

▲ 猕猴屏状核细胞空间分布与全脑介观联接图谱

此外,3 月 24 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联合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临港实验室、腾讯 AI 实验室和上海脑中心等科研单位,利用覆盖全基因组范围的单细胞转录组和空间转录组技术,构建了具有单细胞分辨率的小鼠大脑图谱,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Neuron》杂志,为大脑功能的理解提供了全新的空间视角。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