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的一则公告,将曾经的造车新势力“黑马”哪吒汽车推向深渊。
据悉,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被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申请破产审查。这家2022年以15.2万辆销量登顶新势力销冠的企业,如今账面现金仅剩454元,拖欠供应商货款超60亿元,车主因App停摆无法启动车辆,工厂停工、经销商维权,产业链几近崩解。看起来,哪吒汽车当前的处境已极其糟糕!
从销冠到破产审查
哪吒汽车的崛起曾被视为 “草根逆袭” 的典范,2022 年,凭借哪吒V等低价车型的密集投放,其以 15.2 万辆销量力压 “蔚小理”,成为新势力销冠。
然而,巅峰过后也是漫长的下坡路。2023 年其销量下滑至 12.75 万辆,2024 年再腰斩至 6.45 万辆,2025 年哪吒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其 1 月仅交付 110 辆,同比暴跌 97.76%。曾经被低价吸引的消费者,在续航、智能配置等核心竞争力缺失的情况下,纷纷转投比亚迪、五菱等品牌。
销量暴跌的背后,是深不见底的财务窟窿。2021-2023 年,哪吒汽车累计净亏损达 183 亿元,每卖出一辆车平均亏损 8 万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 217%,远超行业警戒线。2023 年末,公司现金仅剩 4 亿元,却背负着 122 亿元流动负债,资金链断裂一触即发。
为缓解压力,哪吒在 2025 年 3 月与 134 家核心供应商达成 20 亿元债转股协议,但协议执行举步维艰,公司估值从 400 亿元缩水至 60 亿元,70% 债权转为股权后三年内不得转让,剩余 30% 无息债务需依赖经营恢复分期偿付,被供应商指责是“画饼充饥”。
与此同时,哪吒的财务危机迅速传导至产业链上下游。浙江桐乡、南宁等三大生产基地因零部件断供全面停摆,生产线被拆卸,2 万余订单无法交付。并且哪吒的经销商大多半陷入半停业状态,4 月 14 日,20 余家经销商代表聚集桐乡工厂,控诉哪吒拖欠返点和补贴,部分门店因贷款担保被银行追债,产业生态分崩离析。更致命的是,众多车主遭遇 “数字瘫痪”,车机系统断网、蓝牙钥匙失效、导航定位丢失等问题集中爆发,APP 因流量欠费一度停摆,所谓的智能汽车彻底沦为 “功能机”。
面对危机,创始人方运舟虽多次鞠躬道歉,却难以扭转乾坤。目前来看,国资股东已对创始团队失去信心,不再轻易输血;员工大规模离职,技术研究院人员缩减至不足百人,智能驾驶团队全员解散,核心三电系统转交代工,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陷入恶性循环。更讽刺的是,原 CEO 张勇被曝离职前办理英国签证,虽本人辟谣称 “仍在为融资奔波”,但管理层的信任危机已无法挽回!
前人之鉴,后人之师
前人之鉴,后人之师。个人看来,即将倒下的哪吒和众多已经倒下的前辈们一样,再次为造车新势力们敲响一记警钟!说到底,哪吒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中间态困境”,即差异化竞争力的缺失。哪吒既未像理想汽车以增程式技术突破里程焦虑,也未如蔚来通过换电模式重构补能生态,反而陷入 “低端拼价格、高端无特色” 的夹缝。其中哪吒 X 在泰国市场虽短暂登顶,但核心技术仍依赖供应商,导致毛利率长期为负。这种 “四不像” 定位,使其在 10-20 万元市场被比亚迪、五菱挤压,在 20 万元以上市场又难以与 “蔚小理” 竞争。更致命的是,当头部车企构建“技术-产品-用户”生态闭环时,哪吒仍停留在单一产品维度,单点突破终究难敌体系化竞争!
同时哪吒汽车的破产审查,也体现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 政策驱动向 市场驱动 转型的阵痛。当补贴退坡、价格战白热化,那些依赖资本输血、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必然被淘汰。正所谓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哪吒汽车的谢幕恰似中国新能源行业的成人礼。它撕开了政策红利期的虚假繁荣,并揭示了市场深水区的生存法则,即唯有技术深耕者、生态构建者与用户共情者,方能穿越周期。
正如手机行业从山寨机泛滥到华米OV崛起的历程,新能源汽车的洗牌亦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当资本泡沫退去,那些敬畏技术、洞察需求、构建生态的企业,终将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成为真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