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造车领域的每一步都似乎伴随着舆论的风浪。小米汽车的首款力作SU7一经问世便火爆市场,然而,好景不长,一起高速车祸事件以及随后的退车风波,将这款车型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紧接着,小米推出的第二款车型YU7同样订单如潮,但上市初期便遭遇了另一场舆论危机。有网友爆料称,在仔细比对配置表后发现,车辆的实际配置与宣传资料存在出入,有“偷梁换柱”之嫌。更令事态升级的是,在赛道测试中,一辆YU7刹车盘突然起火,现场浓烟滚滚,这一幕被镜头捕捉并广泛传播。
面对接踵而至的质疑,雷军及其团队无疑正经历着造车事业中的一次严峻考验。网友发现,小米汽车随后更新了相关文件,但官方并未就此次变动给出明确说明,这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疑虑。
关于配置表的争议,究竟是内部文件管理的疏忽,还是确实存在减配行为,小米至今未能给出一个令所有人信服的解释。这一事件不仅误导了众多消费者,也让小米的品牌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小米汽车首次陷入此类风波,SU7 Ultra上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就曾引发车主的强烈不满。
赛道测试中的起火事件更是将小米汽车推到了舆论的浪尖。为了验证YU7的性能,有媒体在天津V1赛车场进行了测试,结果车辆在完成测试后,驻车区的刹车盘突然起火。尽管小米官方迅速作出回应,解释起火原因为高温导致制动片有机物材料燃烧,且制动系统整体未受影响,但这一解释并未能完全平息消费者的担忧。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安全始终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核心要素。小米汽车接连发生的安全事件,无疑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对于小米而言,如何在确保产品性能的同时,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雷军曾表示,造车是他最后一次创业,足见其对这一事业的重视程度。然而,汽车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安全问题绝不会像对待手机软件更新那样给予“迭代升级”的宽容。在安全这条红线上,任何疏忽都可能让小米汽车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