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10期,总第933期),原题为《AI重构北京消费图景》。
文丨于国庆 编辑覃柳笛
在技术创新与伦理坚守间找到动态平衡点,让AI真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2025年3月28日,2025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图为参观者在“幻聚·多维宇宙”沉浸式科幻展中体验(张晨霖/摄)
在亦庄龙玥城,AI高速拍摄机器人为游客生成电影级视频;在地铁站,机械臂精准调制鲜榨果汁;在簋街餐馆门口,虚拟数字人用多国语言招揽顾客……北京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消费图景,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重塑。
北京市相关部门2025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的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排名全国第一、全球第二,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学者,现有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凭借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创新资源,“人工智能+消费”在北京,已从技术概念演变为撬动城市内需的新质生产力。
这一变革不仅关乎消费体验的升级,更将影响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与治理方式的重构,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场景创新到生态重构
北京“人工智能+消费”的落地实践,正在突破传统消费的物理边界。亦庄的 AI 高速拍摄机器人通过智能运镜与实时美化技术,让普通游客在30秒内即可生成专业级短视频,技术普惠使内容创作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消费;煎饼机器人在地铁站、工业园区的规模化应用,不仅实现了日均5000份的稳定供应,更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确保食品安全,该智能餐饮模式已向全市推广近百台设备;圆明园的VR(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项目,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复现“万园之园”盛景,游客通过体感交互穿越时空,“文化+科技”的融合使文旅消费场景焕发新生。
然而,在亮眼成绩的背后,技术落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多重挑战正逐渐浮出水面。
首先,数据隐私保护成为首要难题。AI设备日均采集数百万条用户行为数据,如何在精准营销与隐私保护间找到平衡?近年来,“差分隐私”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通过在数据里添加一些精心设计的随机“干扰”,实现了数据脱敏。不过,该技术算力消耗增加30%的状况,也考验着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而技术标准的缺失也使不同企业的 AI设备接口互不兼容,容易导致消费场景碎片化。北京虽已建立算力互联互通平台,但跨企业数据共享的制度障碍仍待突破。
第三,AI数字人虚假营销、仿冒名人带货等新问题出现,也带来了监管和治理的新难题。据了解,2024年某视频平台对数万个违规录播直播间、账号进行了处理,但从法律层面上看,如何对AI生成内容进行责任界定仍不清晰。更大的挑战则是,AI技术正在重构消费伦理:青少年过度依赖AI情感陪伴、老年人沉迷虚拟主播推荐保健品等问题,警示我们需防范人机关系异化的风险。
从风险防控到生态培育
面对AI与消费深度融合的技术浪潮,北京正从风险防控到生态培育全方位推进制度创新。
首先,北京在构建“包容审慎”的治理体系上取得突破。数据安全领域,政务云平台采用量子加密技术,实现消费数据跨境流动的“可用不可见”;企业端推行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将用户生物特征数据列为最高保护等级。监管机制上,北京市相关部门发布《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完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推动科技向善,有效防范科技伦理风险等提供有效支撑。
其次,标准体系建设正加快推进。2024年7月,《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出台,指导企业加快推动本市大模型按要求上线,编制大模型分级分类管理和安全评测标准;同时,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在2025年4月发布《北京市关于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5年)》,指出“开展智能化标注平台、数据治理平台、数据合规流通平台等建设”,这将进一步完善对虚拟生成内容的监管标准。这些制度创新,既为技术发展划定边界,又为产业升级提供指引。
第三,人才培育与引进双管齐下。实施“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联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打造人才培养闭环;设立百亿元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 AI+消费领域的初创企业。“引育结合”策略,有待破解高端人才短缺难题。
从技术赋能到文明演进
制度创新,不仅为“人工智能+消费”筑牢了安全屏障,更为产业长远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当基础制度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动能得以充分释放,“人工智能+消费”正迎来从技术赋能到文明演进的关键跨越。
2025年3月26日,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一款盖博特机器人在为“顾客”送咖啡(张晨霖/摄)
未来,“人工智能+消费”将有可能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深度沉浸”成为日常: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将使消费者通过神经信号直接与 AI交互,虚拟试衣、数字藏品等体验将更加真实。二是“绿色智能”重构产业逻辑:AI驱动的动态库存优化算法,可使零售业碳排放稳步下降;区块链溯源技术将实现消费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三是“人机互动”重塑消费伦理:社会对AI伦理的重视将对企业优化推荐算法、建立透明机制提出新的要求,日渐普及的数字素养教育也将为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提供智能支持。
北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高地,正在将“人工智能+消费”纳入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海淀人工智能集群的建设,汇聚2.2万P智算资源与1PB高质量数据集,为技术创新提供底层支撑。文化领域,可灵AI联合知名导演发起AIGC共创计划,使影视制作效率提升70%,“技术+艺术”的融合,正在打开文化消费新空间。更深远的是,北京正在探索AI“监管沙盒”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在相对宽松的监管条件下进行技术试验、产品开发和业务模式探索,同时通过实时监测和评估,在保障安全与合规的前提下,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
站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前沿,“人工智能+消费”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城市文明的进化。当算法推荐与人类创造力深度融合,当数据安全与消费体验达成平衡,当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共生共荣,我们将迎来一个“智能而不失温度、高效而不失公平”的消费新图景。这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在技术创新与伦理坚守间找到动态平衡点,让 AI 真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未来,人工智能不仅会推动消费革命,还将推动科学研究、产业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等领域变革式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投资消费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