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取消“仅退款”的背后:卖家退货越来越多,买家衣服越来越难买

IP属地 北京 编辑:冯璃月 新锐作家文坛 时间:2025-05-20 07:10:09

2025年4月,淘宝、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集体宣布取消“仅退款”政策。

网友发现,曾经一键就能“不退货退款”的按钮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与商家协商处理”。

这场看似简单的规则调整,背后却是整个服装电商行业的积怨已久。

卖家被高退货率压得喘不过气,买家抱怨“衣服越来越难买”,而平台则在低价内卷与行业生态之间进退两难。

林东的淘宝女装店开了7年。

2021年之前,他的店铺退货率稳定在30%左右,但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飙升到70%-80%。

“顾客拍10件退9件,我们每天不是在打包发货,就是在处理退货。”林东说。

他算了一笔账:一件售价200元的连衣裙,退货的运费、包装和人工成本要吃掉近50元利润。

如果遇到“仅退款”订单,连货都收不回来,相当于白送。

最终,他在2025年3月关店,转行做起了跨境电商。

林东的经历几乎是整个女装行业的通病。

2024年“双11”期间,一家女装店发出2000单,退了1500单,另一家直播间退货率甚至高达90%。

淘宝网红店“大C来也”的店主在闭店信中写道:“每个月几十万的推广费砸进去,销售额只涨了20%,利润反而跌了一半。”

高退货率像一把双刃剑:消费者抱怨“货不对板”,商家却觉得“被规则绑架”。

一位服装厂老板透露,为了应对低价竞争,许多工厂被迫用廉价面料和简化工艺,“成本压到极致,衣服怎么可能穿得舒服?”

“仅退款”的诞生原本是为了保护消费者。

2021年,拼多多率先推出这一政策,用户无需退货就能申请退款,平台自动判定。

一时间,“薅羊毛”成了灰色产业链:有人以“不知道买东西要花钱”为由退款成功,甚至有职业“羊毛党”靠批量退款牟利。

商家成了最大受害者。

一位农产品卖家每月处理200多笔“仅退款”订单,损失超过总收入的10%。

2023年,拼多多中小商家发起“炸店”行动,涌入平台自营店恶意下单、申请退款,迫使店铺下线。

规则失衡后,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商家为了生存,只能压缩成本:衣服尺码越做越模糊,版型全靠“PS修图”,面料薄得像纸。

消费者收到货后大失所望,继续退货——最终,所有人都在为“低价内卷”买单。

“现在的衣服,要么丑得千篇一律,要么质量差到穿一次就扔。”社交平台上,类似的吐槽铺天盖地。

消费者王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在直播间抢到一条“设计师款”连衣裙,图片上的面料垂顺有光泽,实物却像“抹布”,线头乱飞,色差严重。

她申请退货,商家却要求她自付运费,“最后只能认栽,当抹布用了”。

至于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电商的流量规则让服装行业变得急功近利。

商家为了冲销量,疯狂模仿爆款,直播间里“9.9元包邮”“限时秒杀”的吆喝声不断。

一位服装设计师坦言:“现在做衣服的人不懂设计,只懂运营。一款衣服火了,第二天就有几十家仿版,价格砍半,质量也砍半。”

运费险和退货便利让消费者习惯了“多买多退”。

有人一次性下单10件衣服,试穿后只留1件,有人甚至穿着新衣拍完照就退货。

商家不得不将退货成本摊入定价,导致衣服价格虚高、质量注水。

低价与高端之间,中等价位的品质服装正在消失。

一位淘宝原创店主说:“定价200元的衣服,平台说你不够便宜,定价500元,流量根本抢不过9.9元爆款。”

消费者要么买廉价“一次性衣服”,要么为品牌溢价买单,中间地带成了荒漠。

平台取消“仅退款”的初衷是给商家“松绑”,但消费者并不买账。

一位网友吐槽:“上次买到假货,平台让我自己找商家协商,对方直接把我拉黑了。”

争议背后,是平台、卖家和买家三方的信任危机。

“我现在只买有实体店的品牌,或者熟人推荐的店铺。”消费者李女士说。

她的购物车里多了“一衣多穿”“面料解析”等关键词,下单前会仔细看买家秀和质检报告。

一些平台也推出“高体验分店铺优先展示”规则,试图用算法筛选出优质商家。

取消“仅退款”不是终点,而是行业反思的起点。

一位行业观察者指出:“过去十年,电商靠低价扩张,但现在消费者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对的商品’。”

当平台不再用规则“拉偏架”,商家不得不回归产品本身,消费者也需要重新学会为品质买单。

这场博弈中,没有人能躺赢。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