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多地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态势,引发公众关注。5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州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当前疫情形势及防控要点作出科学解读。
全球及国内疫情现状
据国际监测数据显示,自3月以来,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等多地新冠感染人数均有所增加。中国疾控中心统计显示,国内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3月底的7.5%升至5月初的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亦从3.3%增至6.3%。钟南山分析称,本轮流行毒株以XDV变异株为主,其传染性强但致病力较弱,临床症状以咽痛、发烧、咳嗽等为主,“刀片嗓”症状较以往更为明显。
流行趋势预测与地域差异
钟南山团队基于预测模型研判,当前疫情处于爬坡阶段,预计6月底前结束本轮流行,总时长约6至8周。针对南北方流行时间差异,他提到北方地区感染高峰或稍早结束,但尚无证据表明差异与气候直接相关。
高危人群用药与防护建议
钟南山强调,65岁以上且伴有基础病的老年群体风险较高,建议感染后48小时内尽快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来瑞特韦、先诺特韦),以降低重症风险。目前获批的国产特效药均需凭处方使用,且暂缺乏5岁以下儿童临床试验数据,因此该群体感染后建议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普通人群,他提出以下防护建议:
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需规范佩戴;
保持社交距离:避免扎堆,与他人间距至少1米;
加强通风:室内场所每日至少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
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带病出行;
提升免疫力: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及勤洗手。
新冠长期防控与科研进展
针对“新冠是否会流感化”的讨论,钟南山表示,新冠病毒为适应宿主可能逐步减弱致病力,但其长期演变趋势仍需观察。他透露,国内科研团队正加紧研发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及药物,以应对未来潜在呼吸道传染病威胁。
国家卫健委提醒,公众需科学看待疫情波动,遵循官方防控指南,切勿盲目使用未经验证的治疗药物(如奥司他韦)。
本文信息综合自南方日报、中国疾控中心官网及国家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