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能饮料市场,历来是红海搏杀、巨头割据的战场。从红牛一家独大到群雄并起,从线下终端到直播电商,每一次消费趋势的迭代都伴随着品牌的沉浮。东鹏特饮,这个曾以“性价比革命”撼动行业格局的挑战者,一度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渠道创新,在红牛的阴影下杀出血路,稳坐行业第二把交椅。数据显示,2024年,东鹏饮料实现营业收入158.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63%。持续展现强劲的增长势头。
然而,这片看似繁荣的市场背后,竞争逻辑已彻底颠覆。红牛凭借“品牌溢价+体育营销”巩固高端地位,元气森林以“0糖0脂”概念切入健康赛道,新兴品牌如“外星人”“战马”则通过“场景化营销+Z世代社群”异军突起。东鹏特饮却仍困在“500ml大瓶装”的舒适区,其产品矩阵的单一化与创新滞后,成为增长失速的显性病灶。
但东鹏真的无牌可打吗?2024年,东鹏高调宣布“All in健康化”,推出“东鹏无糖”与“东鹏气泡能量饮”,并斥资20亿元扩建生产基地。这场看似雄心勃勃的转型,究竟是痛定思痛的自我革命,还是战略迷失下的仓促跟风?
东鹏的“三座大山”
2024年财报暴露了东鹏特饮的致命短板:过度依赖单一产品、渠道红利消退、品牌价值空心化。其核心能量饮料业务营收占比超八成,利润贡献率超90%。这一数据背后,是其对“大单品策略”的路径依赖:然而,成也性价比,败也性价比。当市场从“价格敏感”转向“价值优先”,东鹏的“低价护城河”反而成了增长枷锁。
东鹏特饮2024年营收增长9.8%,看似稳健,实则暗藏危机。其净利润率从2021年的15.2%暴跌至2024年的7.4%,毛利率从49.3%下滑至41.8%。这种“以量换价”的畸形增长,本质上是创新无能的遮羞布。更致命的是,东鹏的“低价人设”已严重制约高端化尝试。2023年推出的“东鹏PLUS”(含胶原蛋白肽)定价8元/瓶,但2024年财报显示,该产品营收占比不足2%,且退货率高达18%。消费者并不愿意为“廉价品牌的伪高端”买单。
东鹏的研发投入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其研发费用率仅为1.2%,而元气森林、外星人等新锐品牌的研发费率均超3%。财报中所谓的“创新”,不过是给原有产品贴上“牛磺酸+维生素”的标签,。反观竞争对手,外星人电解质水通过“科学配比+精准补能”切入运动场景,元气森林以“赤藓糖醇技术”重构健康饮料标准。当年轻人为“成分透明”“功能细分”“情绪价值”付费时,东鹏仍停留在“抗疲劳”的原始需求层面,其产品逻辑与十年前的“红牛模仿者”并无本质区别。
东鹏曾以“毛细血管式”的线下渠道称霸下沉市场,2021年其线下营收占比高达87%。然而,2024年财报显示,其线下渠道营收增速骤降至4.3%,而线上营收占比仅为13%,远低于元气森林(35%)、外星人(28%)等品牌。更关键的是,东鹏在兴趣电商(抖音、快手)的布局近乎空白:其官方直播间场均观看量不足1万,而外星人通过“健身达人带货”“电解质水挑战赛”等玩法,单场直播销售额破千万。其引以为傲的600万家终端网点构筑的渠道霸权,正在被新零售生态瓦解天。
内外夹击的“死亡螺旋”
东鹏特饮的困境,是传统功能饮料厂商的典型缩影。外部,国际巨头用品牌壁垒和专利配方垄断高端市场,本土新锐以细分场景和数字化营销切割份额;内部,管理层沉迷于“性价比之王”的旧梦,将战略惰性美化为“聚焦主业”,把创新乏力归咎于“市场浮躁”。当傲慢与短视共振,护城河终将变成修罗场。
其一. 红牛的“降维打击”与新势力的“游击战”
红牛正在对东鹏发起“双向绞杀”。一方面,其通过“奥运营销+极限赛事”巩固高端形象,2024年推出“红牛维生素能量饮”定价15元/瓶,直接切入东鹏不敢涉足的溢价区间;另一方面,红牛旗下子品牌“战马”以5元/罐的价格正面狙击东鹏,凭借更年轻化的包装和“电竞联名”策略,2024年营收暴涨67%。
与此同时,新势力品牌正在用“精准爆破”瓦解东鹏的基本盘。外星人电解质水通过“运动后科学补水”场景,在健身房、马拉松赛事中渗透;元气森林推出“大魔王”能量饮,以“0糖0脂+咖啡因”概念收割健康意识觉醒的都市白领。东鹏的“一瓶解千愁”粗暴逻辑,在精细化需求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其二,内部家族式治理与数字化无能
东鹏特饮的决策层长期被林家兄弟掌控,家族持股比例超60%。这种“一言堂”模式导致战略僵化:2022年曾计划收购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以补充研发短板,但因家族内部意见分歧而搁置。财报显示,其2024年数字化投入仅占营收的0.8%,而元气森林同期数字化投入占比达3.5%。东鹏的私域运营停留在“微信公众号发优惠券”的原始阶段,而外星人已通过“小程序+社群”沉淀超500万会员数据,实现精准复购。
更致命的是组织文化的封闭性。东鹏2024年签约顶流明星代言,并在短视频平台投放“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的魔性广告。然而,年轻用户调研显示,85%的Z世代认为“东鹏广告土味过时,与‘朋克养生’理念格格不入”。反观魔爪,凭借“电竞联名+虚拟偶像直播”在B站收割大批95后粉丝。东鹏的营销团队,似乎仍未读懂“社交货币”时代的游戏规则。
东鹏的未来,何去何从?
东鹏的困境,是一场战略定位模糊与消费分层加速的必然碰撞。当功能饮料市场从“野蛮扩张”转向“精耕细作”,当消费者的需求从“提神解乏”裂变为“身份标签”“健康诉求”“情绪价值”,东鹏却仍困在“性价比”的单一叙事中。既无法用品牌溢价撬动高净值人群,又难以下探价格与低价竞品贴身肉搏,这种“两头不靠”的尴尬,暴露了其战略内核的致命缺陷——对消费升级的误判,对市场分化的傲慢,对护城河建设的懒惰。
所谓高端化,绝非包装镀金或价格虚高的文字游戏,而是对用户深层需求的精准洞察与价值重构。东鹏的高端化尝试,本质是一场“战略自嗨”:配方十年不变,却硬要给产品贴上“升级版”标签;营销口号空洞,却妄想用明星代言掩盖技术空心化。
当行业竞品以科学配比、成分透明、场景共鸣重塑高端认知时,东鹏的高端化却沦为“旧酒装新瓶”的拙劣表演。这种伪创新背后,是对研发投入的吝啬,是对用户心智的轻视,更是对市场趋势的选择性失明。
下沉市场的逻辑早已不是“低价通吃”,而是“性价比+情感绑定”的双重博弈。东鹏曾以低价策略撕开市场缺口,却在成本攀升与竞品围剿中陷入“降价失血、稳价失势”的死局。更致命的是,其渠道网络看似庞大,实则脆弱不堪,经销商忠诚度建立在薄利而非品牌认同上,一旦利润空间被挤压,窜货乱价、终端倒戈便成必然。
危机亦是转机。看看元气森林如何用“互联网思维”颠覆碳酸饮料,看看外星人如何凭“科学叙事”切割细分市场,这些新势力早已将竞争维度从“货架占有率”提升到“生活方式定义权”。东鹏若想绝地求生,必须回答三个致命问题:是继续用低价绑架经销商,还是用价值绑定消费者?是守着1.2%的研发费率自欺欺人,还是押注黑科技重构产品?是让家族会议决定企业生死,还是让市场意志重塑组织基因?
行业的洗牌从不怜悯资历,消费者的选择更没有情怀可言。东鹏的倒计时早已开始,要么彻底重生,要么沦为功能饮料史的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