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续航不再是问题,问题反而更多了
到了2025年,纯电动车的“续航战”已打得如火如荼。700公里成了起步线,1000公里也不再新鲜。看上去,困扰用户多年的“续航焦虑”该告一段落了。
但现实却给了我们一个相当“反直觉”的答案:插混、增程式车型不但没有退出舞台,反而越卖越好,销量占比直接超过新能源市场的一半。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不复杂——因为技术的“理想”,往往追不上用户对“确定性”的执念。而增程和插混,就是在用户真实需求与技术现实之间找到了那个刚刚好的平衡点。
一、“1000km续航”听起来很美,开起来却不一定省心
当我们谈论续航数字时,别忘了它往往是在实验室里跑出来的。CLTC工况下的700km、1000km,放到现实世界尤其是高速、寒冷或者假期出行等极端场景中,很容易打个八折甚至六折。
节假日服务区排队充电的“名场面”依然频频上演。即使你的电车“标称”能跑1000km,眼看电量只剩20%时,找不到桩、排不上队的焦虑一点没少。
相比之下,像理想L系列这种增程车型,把“油电双补”做到了极致。城市用电、长途加油,综合续航照样超过1000km。关键是,加油五分钟就能上路,那种“无中断”的安心感,是真实可感的。
这就是核心问题:电动车的“数字续航”,还撑不起用户对“确定性出行”的心理底线,而混动技术刚好补上了这块安全感的缺口。
二、“实用比炫技重要”:中国用户最懂怎么算账
中国用户在用车这件事上,一向精打细算。长续航固然听起来有排面,但多数时候,“够用”就已经是最优解。
我们身边不少一线城市车主,每天通勤五六十公里,像比亚迪DM-i这种纯电续航150km的插混,三天都不用充电一次。每天通勤的电费,还不到10块钱。而如果哪天说走就走,长途旅行也不用担心,发动机顶上去,油耗也能低到3L/100km,比同级燃油车省出一大截。
相比之下,纯电车虽然充电便宜,但长续航=大电池=高价格。为那几次“可能会跑远路”的场景,掏出几万元溢价,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的。
所以说,很多用户不是不懂纯电的优势,而是更看重——“我每年1.5万公里,花多少钱、操多少心”,这种维度上的全局性体验。
三、混动不是“落后”,而是“聪明的过渡”
我们当然知道,纯电是终局,是汽车工业“去油化”的理想解法。但现实世界从不只讲理想。
在三四线城市,充电桩还是稀缺资源,很多人连固定车位都没有,更别提家充。在这样的环境里,纯电再先进,也不是所有人的“能用方案”。
这时,像增程和插混这种“电驱+油补”的混血方案,就成了务实的答案。一方面,它们可以通过技术优化逐步压缩成本(比亚迪DM-i已经下探到10万元内),另一方面,用户也能感受到低成本、低焦虑的全场景覆盖。
这一点,车企们也早看出来了。问界靠M9这样的增程车杀入高端市场,单月订单破两万;传统品牌如吉利、奇瑞则继续在插混路线加码;连一直坚持纯电的小鹏,也开始尝试布局增程。
不是路线混乱,而是市场在倒逼所有人务实起来。
四、环保是一场长跑,混动不是原罪
不少人批评增程是“伪环保”,因为它毕竟还是烧油,还要经历一次能量转换。但真要细算账,你会发现:
在绝大多数通勤场景中,插混和增程都可以维持80%以上的电驱行驶比例;而在复杂工况下,它们也能比传统油车省下30%-50%的能耗。这难道不是一种现实意义上的环保?
事实上,“一步到位”的环保从来只是幻觉。碳中和这条路,走得越稳越好。如果混动能帮助几亿用户提前告别油车,那它就是有价值的“过渡性技术”,而不是道德批判的靶子。
环保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一场耐力赛
结语:不是“最强技术”赢,而是“最合适的方案”赢
纯电与混动的竞争,说到底,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角力。
当车企们用各种数据卷出“电车巅峰”,用户却用钱包和脚投票,选择了“体验安心、成本可控”的混动路线。
这不是保守,而是清醒。就像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所说:“新能源的多路线并进,是市场规律的体现。”
未来,当800V快充普及、固态电池落地,纯电终将变得轻松。但在此之前,混动的“无焦虑哲学”依旧是大多数人“最现实的答案”。
因为我们需要的,从来都不是“炫技式进步”,而是一辆真正理解生活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