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外国车企不造电车?大佬怒斥:懒到骨子里,技术再好也白搭

IP属地 北京 编辑:沈瑾瑜 云尚潮人派 时间:2025-05-24 18:00:31

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好!我们平常在路上看到新能源车,是不是都觉得这是未来的大趋势?可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有些外国车企,在新能源车这块,动静小得可怜呢?是他们技术不行?还是背后另有隐情?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

说起外国车企,那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可都是“扛把子”一般的存在。就拿德国的车企来说,奔驰、宝马、奥迪,那在燃油车市场的影响力,简直没得说。他们靠着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技术,在全球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再看看美国,福特、通用,哪一家不是在燃油车领域呼风唤雨。还有日本的丰田、本田,技术底蕴深厚,在国际市场上占着极大的份额。

可一到新能源车这儿,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先看看数据,2025年1 - 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442.9万辆,同比增长48.3%;销量达430万辆,同比增长46.2%;出口64.2万辆,同比增长52.6% 。这数据,简直漂亮得不像话。再瞅瞅国外,除了特斯拉在新能源车领域还算风生水起,其他车企很多都还在“原地踏步”。像福特、通用这些美国车企,财报显示,他们的燃油车业务赚得那叫一个欢,可新能源车业务却亏得底儿掉。2023年福特汽车总营收1761.91亿美元,归母净利润43.47亿美元,可电动汽车业务亏损了47亿美元 。这一赚一亏,差距一目了然。

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啊,很多外国车企是“懒”得转型。他们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待得太久了,习惯了躺着赚钱。你想啊,搞新能源车,得重新研发电池、电控技术,还得建设新的生产线,这得多费劲啊!就好比一个天天吃着现成饭的人,突然让他自己下厨,他肯定不乐意。而且,搞新能源研发,那投入的资金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还不一定能马上见到回报,对这些习惯了快速盈利的外国车企来说,自然是不太愿意干。

从产业结构来看,很多传统汽车强国,像德国、日本,他们的整个汽车产业都是围绕燃油车建立起来的。一旦全面转向新能源车,那意味着整个产业链都得推倒重来。原来搞发动机、变速箱、尾气处理的企业,都得转型或者面临倒闭。这背后牵扯到的就业岗位、经济利益,那可不是一星半点。以日本为例,汽车产业带动了超过1000万个就业岗位,相当于全国劳动人口的11%以上。要是过快转向纯电,到2030年可能会直接干掉550万个岗位、800万辆产量,这对日本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 。

还有能源结构的问题。虽说新能源车号称“零排放”,但要是一个国家主要靠燃煤或天然气发电,那新能源车的环保优势就大打折扣了。像澳大利亚、印度、东欧等地,火电仍是绝对主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推广电车,不仅环保效果有限,还可能加重电力负担 。

充电设施不完善,也是外国新能源车发展的一大阻碍。在中国,我们在高速服务区、商圈、小区,都能比较方便地找到充电桩。可在国外,情况就没这么乐观了。在美国,很多人住在郊区独栋,想装个充电桩,不仅要掏安装费,还得走复杂的电力审批流程,甚至还要自己改配电箱。在欧洲的老城区,电网年头久、容量低,改一个充电桩,审批麻烦不说,还得挖地施工,难度极大 。

不过,我们也不能说外国车企就完全不重视新能源车。像大众,其实也在慢慢发力,推出了一些新能源车型。但和中国车企相比,他们的速度还是慢了些。中国车企在新能源车领域,那可是一路“狂飙”。从电池研发到整车制造,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在全球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不断探索创新。而且,中国还有政策的大力支持,购车补贴、上牌优待、限行豁免,还有“双积分”政策倒逼车企转型,从国家到地方都大力投资支持充电桩建设 。这一系列政策,就像是给中国新能源车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外国车企不积极造新能源车,不是他们技术不行,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管怎么说,新能源车是未来的大趋势,这一点毋庸置疑。外国车企要是还不加快脚步,等中国新能源车在全球市场彻底站稳脚跟,到时候可就真的“追悔莫及”了。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觉得外国车企该如何应对新能源车的浪潮呢?快来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