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小米的双线战役:在造车与造芯的「地狱模式」中杀出血路

IP属地 安徽滁州 编辑:钟景轩 时间:2025-05-26 01:02:02

2025年是小米创业的第15周年。

继去年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小米SU7上市1天大定8.8万台的记录后,今年5月,小米又交出了芯片领域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玄戒O1,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制程,跻身第一梯队旗舰体验。

单就芯片行业对3nm工艺门槛的追逐来看,三星进行过尝试但良率只有20%,以至于项目胎死腹中,OPPO哲库投入三年却以解散收场。然而,即使是在这样“前人相继倒下”的残酷现实下,小米仍然选择迎难而上、孤勇奋进,给中国芯片先进制程设计留下了珍贵火种。

造芯和造车是两个需要千亿级投入、十年周期验证的"地狱模式"难度战役,纵观国内外科技史上,能同时做到这两件事的公司寥寥无几。如今,小米在汽车与芯片领域取得双重突破。透过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小米对成为“一家伟大的硬核科技公司”的稳扎稳打和雷军的长期主义。

就像DeepSeek的意义在于为中国AI树立信心一样,小米玄戒芯片的意义也在于向中国和世界展示中国芯片的实力,让人们看到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差距,而是踮起脚尖就能触及的希望。

造车与造芯的双向突围

当科技行业还在为“专注力”和“赛道选择”争论不休时,小米却以一场史无前例的双线作战打破了常规认知。

2021年,小米集团做出了两个影响公司未来十年走向的重大战略决策。一个是不久后便公之于众的“造车”,另一个就是重启“造芯”。

上周的发布会上,小米YU7的正式亮相引起了热烈反响,玄戒O1芯片更是成为大陆首款自主研发设计的3nm旗舰芯片,填补了中国大陆在先进制程领域的空白。至此,小米完成了苹果未能实现的造车野望和特斯拉惨淡的自研芯片。

而今让人倍感惊艳的玄戒O1背后,是小米造芯十年历程中从“悲壮试错”到“极限突围”的进化。

2014年,小米开始自主研发手机SoC芯片,决定开启造芯之路,成立了松果公司。

2017年,澎湃S1芯片发布,可惜因为制程和体验不理想而折戟,澎湃S2的发布时间也遥遥无期,小米的造芯事业被迫选择终止。

但小米展现出了罕见的战略定力,转而采用迂回策略继续在芯片之路上前进先后推出ISP影像芯片澎湃C1、快充芯片澎湃P1。这些“小芯片”虽不耀眼,却锤炼出团队在IP模块设计、能效优化等关键能力。

2021年,在公开宣布造车的同时,小米重启大芯片业务,重新开始研发手机SoC

如今小米交出了玄戒O1的答卷,采用台积电第二代3nm工艺,晶体管数量达到190亿,性能和功耗与苹果A17Pro相媲美,达到行业第一梯队水平。

理解玄戒O1的价值,需要先搞明白3nm工艺到底牛在哪。芯片制程就好比一场微观世界的极限竞赛,纳米数越小,性能越强,而3nm工艺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塞入190亿个晶体管,比5nm多出近30%的数量。

除了3nm的芯片工艺外,玄戒O1的综合性能也可圈可点。在CPU一侧,小米为了兼顾性能和能耗,一改市面上八核的现状,采用两个超大核+6 个大核+2个高能效小核,是当代唯一10核心设计;GPU一侧,也采用了超大规模16核心,是当代第一梯队水平。

自5月22日发布会之后,多名科技博主展开玄戒O1芯片的小米15 S Pro测评,芯片方面,多方结果显示玄戒O1体验和功耗跻身行业第一梯队水平,仅次于高通骁龙8至尊版和苹果A18 Pro。

这说明市面上对小米芯片的评价已经不仅仅是国产情怀了,也有很多是对玄戒O1这块芯片本身的肯定。

而手机性能的最终表现是一个系统工程,芯片能力只是其中的基础要素之一,小米15 S Pro通过搭配自研芯片得以实现硬件架构与操作系统软件层面的深度协同,从而最大程度释放芯片性能并降低功耗。

基于此,小米能够逐渐吃透底层硬件特性,实现软硬结合。在小米的产品生态中,差异化的影像体验、更高效的能效管理、未来AIoT生态的底层统一,都是目光所及的用户使用体验能够有所提升之处。

再提升一个维度来看,小米又不仅仅止于芯片和造车。能同时推进造车与造芯的深层逻辑在于,发现了智能生态的“黄金交叉点”。IoT也是小米庞大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百亿级研发投入通过手机、汽车、IoT三端摊销,单项目压力小于专注单一领域的竞争者。这种“研发飞轮”正是库克放弃苹果汽车项目、马斯克外购手机芯片时未能捕捉的战略机遇。

两条腿走路:华为和小米路线都不可或缺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重构的当下,中国科技企业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平衡术——如何在自主可控与国际领先之间找到最优解。

华为被制裁的教训和小米玄戒芯片的突围表明:芯片设计与制造就像人的两条腿,必须同步演进,任何单方面的突破或者落后都难以构建完整的产业竞争力,设计能力不能等待制造成熟再去追赶。

简单来说,半导体行业如果仅有设计而无制造,等于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楼;但若因制造受限就放弃设计,则永远无法参与高端竞争。

小米的路线则证明:在制造受制于人的阶段,设计能力是确保芯片企业不脱节的“技术锚点”。

半导体是全球分工相对彻底的行业,没有任何国家能完全独立掌控全产业链。美国的制造依赖台积电,欧洲的ASML光刻机依赖全球供应链,中国若闭门造车,只会被越甩越远。

小米坚持采用台积电3nm工艺,而非等待国内成熟制程,确保其芯片设计能力不脱节。如果中国芯片企业因制裁而放弃先进制程研发,未来将彻底失去追赶机会。

也就是说,现阶段中国造芯的目标不仅是100%国产化,同时也是在关键领域不受制于人,保持全球竞争力。小米和华为的路线看似不同,实则互补——一个确保中国留在高端芯片牌桌上,一个构建自主可控的底线能力。

这两种模式非但不矛盾,反而构成互补防线:华为确保“不被卡脖子”,小米争取“不被甩开”。

当OPPO哲库解散、三星放弃自研CPU核心时,小米逆势加码芯片设计,与国际先进制程保持同步。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小米在2025年推出3nm工艺的玄戒O1,这一举动的关键价值在于三个方面:

其一是人才储备。3nm设计经验无法靠理论积累,必须实战,小米的团队成为国内少数具备先进制程设计能力的“人才库”,给中国顶尖芯片人才提供了蓄水池;

其二是技术话语权。只有持续参与最新制程竞争,才能在未来制造突破时快速适配,不至于再次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

其三是供应链安全。多一个设计玩家,就多一分芯片行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筹码,中国的芯片产业,除了华为等诸多先发企业外,也多了一个能够扛大旗的小米。

小米的后来者逆袭

在科技产业的历史长河中,先发者往往占据优势,但绝不会堵死所有的路。

OpenAI的ChatGPT曾被视为大模型领域的终极霸主,但中国的DeepSeek仅用18个月就实现了技术超车;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曾让全球惊叹,宇树科技却用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迭代速度,让四足机器人走进寻常实验室;当台3nm芯片设计能力主要掌握在苹果、高通等国外厂商手中时,小米的玄戒O1芯片却证明——后来者只要坚持长期主义,就能找到突破口。

小米造芯起步就规划了十年500亿的投入——这一打法背后不仅透露出一个清醒的认知,那就是造芯事业没有速胜,只有长赢,更表现出了小米对成为硬核科技公司的定力与决心。

而小米的特别之处在于,首代芯片即对标国际先进制程,三年投入超135亿,立下了第一款作品就要做到“当代旗舰”的目标。当其他厂商在成熟制程"练手"时,小米直接切入3nm研发,“高举高打”。也正是这样的迎难而上才能让小米后来居上。

站在2025年回望,小米造芯的百亿学费、DeepSeek的万卡训练、宇树机器人的万次跌倒,或许正是中国科技产业迈向高端的必修课。伟大企业的诞生,从来不是靠风口上的豪赌,而是穿越周期的定力。所有奇迹,都是长期主义的注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