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工信部第395批新车:新能源越来越离不开“油箱”

IP属地 北京 编辑:柳晴雪 汽车公社 时间:2025-05-26 21:02:12

导语

Introduction

“可油可电”虽好,但好看的皮囊依旧是热销的前提条件。

现如今,怎样的新车才能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汽车时代,再强大的汽车企业都会反复思考这个课题的答案。随着电动化转型深刻影响着中国车市的发展,研发主打节能、省钱的汽车成了大多数企业的选择。

一时间,2025年所涌现的中/大型带双动力的家用SUV,可以说历年来最多的。不仅如此,领克900、昊铂HL、深蓝S09、乐道L90等接连上市或亮相的新车,售价上势必是一个比一个低。

按现有的市场趋势来说,我们很清楚,车企希望借此类车型站住核心市场的决心。毕竟当理想、问界等前辈已经给所有人树立了一个热销的榜样,谁都想沿着同样的路卖类似的车,挣好挣的钱。但话说回来,难道中国车市就只能以这样一个状态下去了?

上个星期,车圈最大的事无疑是小米第二辆车YU7的正式亮相。尽管在小米的规划中,YU7既不公布售价,也不接受预定,但仅仅是亮相这么件事,几乎让整个汽车圈,数码圈沸腾了。当然,相比产品力的讨论,大量有关小米YU7造型设计的争议,成了人们争相跟踪的话题。

在此,无论外界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我相信,小米YU7的出现至少不再让车市显得那样无趣。谁说,在经济大环境不好的前提下,中国用户只想要一款毫无性格的奶爸车、买菜车或是通勤车?

01

混动才是新能源的未来

此时,随着小米YU7的亮相,工信部第395批新车目录也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和往期一样,大量新车的提前曝光就是在给市场提前预了下热。

技术路径上,不用多说,随着纯电车市场的销量增速放缓,取而代之的一定是,插混、增程新车的接连出现,再次迎合着新的消费趋势。

而这一期的新车公告中,包括东风风神L8、荣威M7 DMH、捷途山海L7 PLUS、捷途X90 C-DM、别克GL8陆尊PHEV、猛士M817等一系列车型,均将混动作为了主要卖点。

众所周知,不管新能源的转型会如何发展,现在的车市就是插混/增程车型的天下。而经过这两年的洗牌,这个市场的绝对王者也非此类车型莫属了。当然,在20万元以下的市场,无论是轿车,还是SUV,比亚迪就是凭借大量的新车和价格优势牢牢掌握着市场的主导权。

如果非要从对手中挑出个能打的。我看,也就吉利有点希望。在银河系列想明白,与其用技术优势拉高优势,其实极致的成本压缩才是生存王道后,星舰7、L6等主打性价比的车型,就是阻击对手的一个预演。如今,随着星耀8的上市,银河A7 EM-i的出现,想必更是如此。

只不过,单就比亚迪目前在DM技术上的投入和成本控制,以及其用户口碑上的积累,只要大环境不变,混动市场的格局就不可能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比亚迪一家独大,看着口气很大,但这就是现实。

而同样,在高价的增程车市场,纵使问界来势汹汹,谁能想到,理想的市场地位依旧牢不可破。L6/7/8/9的产品再过同质化也不妨碍,其在20~50万这个价格带,逐一将潜在用户拿捏住。

中国消费者到底需要怎么的产品?这两年,车企总是对这一提问,拿出了很多方案,但到了今天,似乎终端市场所能传达出的信号,总结下就是,用户不求个性化、不求品牌高溢价、更不求一切只在于情绪价值的产品点,一款实实在在讲究家用属性的产品才是中国消费者所在乎的。

2024年,中国插混车型销量增速达80%,增程式更以103%的增速碾压纯电。到了2025年,两者在新能源市场占比接近50%。理想、问界、深蓝等品牌凭增程式技术,月销量轻松破万,更是在告诉市场,这个趋势还会继续保持下去。

得此信号,我们很理解,众多车企是那么积极地向这个市场投放海量新车,但还是那句话,当这个市场被为数不多的头部实力完全把握住,后来的大多数新车,几乎注定了会成为新一轮市场竞争下的炮灰。

02

“造消费者认可的车”是门学问

好了,有关技术路线的选择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家家都有着自己该走的路。回到文章一开始由小米YU7引出的话题。都说,在新的设计思路下,如今的中国车市,现在任何一款摆在消费着面前的新车,都应该有着充分的自我性格和原创设计。不仅如此,对比同类产品,习得设计精髓的中国汽车一定能体现出很高的水平。

但说实话,也不知道是不是工信部证件照拍摄的角度问题,要想从第395批新车目录中,找出些足够符合大众审美,至少要和好看沾点边的车型,该说不说,还是挺难的。

先前,小鹏官方曾发布过全新P7的官图。在所有人眼里,在初代P7给人留下一个极好印象的前提下,全新P7还是以小鹏对于设计的理解给出了一个不错的革新之作。

即便在工信部的素颜照下,这款新车依旧有着极强的辨识度,且很具有设计前瞻性。在大多数从业者眼里,这都是一款上乘的工业设计作品。

但除此之外,撇开吉利银河A7 EM-i、东风风神L8少数几款在设计上并不犯错的中庸车型不谈,大量出现在中期改款车型上的品牌设计,实属难绷。大面积直瀑式前脸设计,早早就过了此类设计的保鲜期,依旧会以一个十分狰狞的样子出现在人前。

同时,一些不知所谓的全新封闭式前脸设计不仅和现有车型毫无关系,在整车设计的协调度上都不如初版来得出色。

的确,对于汽车设计的好坏,每个人所给出的判断永远都是主观且不具系统性审视标准的。但我想说的是,在这个竞争如麻的时代下,“好看”一定是一款热销车型必须具有的属性。

而一年来,从小米SU7到小米YU7,关于设计上的争论就没停过,也大有从业者都会将小米和众泰之流放在一起。实则,在中国这个偌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设计上的认可一定要伴随企业自身在技术、在品牌乃至整个体系上所建立的优势。

在2025年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上时,李斌说了一句“我致敬了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但没抄袭你们”,赢得了场下一片叫好,其中的隐喻我们不做多解读,但回想起,在生态体系的建设上,包括小米汽车在内,任何一个深受当下消费者喜爱的车型,哪有是仅凭设计说话的?

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一路在飙升,都已经不知道多久是超过50%的市占率了。奈何,相比那些出圈的产品,还有多少带着企业深切期待的新车一个月卖不到1000辆?甚至在舆论场都难以赢得一丝关注?

说到底,造车始终是一门生意。中国汽车需要站到世界的舞台中央向强者宣战,孤芳自赏是不可取的。在新的消费观下,当很多年轻人对汽车产业的过去提不上兴趣,就意味着,想方设法取悦消费者一定是最重要的。而这就是现实,没什么好争的。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