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超40度,50度真热!科学家警告:地球迟早进入小冰河,但时间有变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丽 每日评述 时间:2024-08-10 21:54:22

2024年7月刚刚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打破了2023年创下的纪录。这已是2023年6月以来的第14个月,全球气温超过了以往同期水平。

这14个月气温一路高歌猛进,将一个个历史记录甩在身后,以至于科学家发出了警告: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的时间要变了!

到底怎么回事呢?什么是小冰河时期?

全球各地高温不断

有人说,连创纪录的高温不必大惊小怪。但这一年多来,我们经历的一幕幕,绝非偶然:

2024年6月,印度多地气温突破50°C,首都新德里52.3°C的高温,刷新了该市历史纪录。

酷热难耐,有的地区一天只能供水15分钟,印度比肩撒哈拉沙漠,上演现实版“烤翻天”。

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多地气温飙升,局地超过42°C。

河北邯郸、邢台、衡水和新疆吐鲁番成为“火炉”。

前所未有的是,北方高温竟盖过南方,上海、江苏等地的气温也达35°C以上。

2024年7月,欧洲再次迎来“炙烤模式”。

意大利西西里岛刷新了欧洲最高气温的历史纪录。

希腊森林大火频发,人们被迫躲进地铁站躲避酷暑。

许多河流水位骤降,露出二战时沉船残骸。

大洋彼岸,美国、加拿大西部野火肆虐。

亚利桑那州钢城菲尼克斯连续31天高温“破50”,被称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德克萨斯州上万头牛因高温而死,农场惨遭重创。

面对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场景,我们还能说气候变化与己无关吗?

《巴黎协定》设定了将升温控制在1.5°C 内的目标。

但这道防线,2023年已被突破,2024年更是越过越远。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直言不讳地警告:“我们正处于气候混乱的边缘。”

“1.5°C的目标处于生命维持装置上,而这台装置正在停止运转。”

再热下去,小冰河时期还会远吗?

乍一听上去,小冰河时期的提法,似乎与我们正在经历的酷暑格格不入。但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甚至因果相连。

事实上,全球气温上升如果不加以控制,反而可能诱发小冰河时期的到来。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尤为关键。

它就像是调控地球气候的“中枢”,在维持气候稳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将低纬的暖水不断输送至北大西洋,再将高纬的冷水带回南方。

这种“热量输送带”使得北大西洋沿岸气候宜人,尤其使欧洲远比同纬度的地区温暖湿润。

但近年来,科学家观测到AMOC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弱。

据估计,它目前的强度已较工业化前减弱了15%。

如果减弱到临界点以下,就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崩溃。

而罪魁祸首,正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一方面,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向北大西洋注入大量淡水,稀释了驱动AMOC的海水盐度梯度。

另一方面,海洋变暖使表层海水膨胀,削弱了深层翻转对流。

这种异常一旦积累到临界点,AMOC就可能戛然而止。欧洲等地失去“温暖的被子”,气温将骤降5-10°C。

随着寒流南下,更多地区将步其后尘。在相互影响之下,地球最终会进入新的寒冷时期。

有研究预测,AMOC 存在在未来几十年内崩溃的风险,最早可能在2025年。一旦发生,其影响之剧烈、时间之持久,堪比新冰期的到来。

当然,鉴于现实的复杂性,对于AMOC崩溃和小冰河时期的时间表,科学界尚存在不同看法。

科学家模拟了不同情景下AMOC的变化,发现其崩溃时间可能介于2050年至8000多年之后。

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持续的变暖正在加剧AMOC崩溃的风险。

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大量观测数据得出的严肃结论。

11000年前,AMOC的崩溃曾导致北半球气温在数十年内骤降10-15°C。

欧洲、北美遭遇超级寒潮,冰川一路南下,地球进入“新冰期”。

而当时的升温幅度,不及我们今天的一半。

格陵兰冰原急速消融,可能引起海平面升高,给沿海地区和岛屿国家带来威胁。

北极海冰的消失,会使地表反照率下降,吸收更多热量,加剧升温和融冰。

冻土带的消融,会释放大量甲烷,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

高温引发的森林大火,又会排放更多温室气体,形成恶性循环。

它们还会产生气溶胶,漂浮在平流层,遮挡太阳辐射,使地表降温。

当火势减弱,气溶胶又会沉降,地表失去“遮阳伞”,气温反弹更高。

土地利用,隐藏的“加速器”

除了能源排放这个谈烂了的话题,我们还必须重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土地利用变化。

据最新估计,毁林、土地退化等因素导致的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3%。可以说,土地利用不当,是加剧气候变化的“隐藏加速器”。

热带雨林素有“地球之肺”之称。以亚马逊雨林为例,它不仅储存着1000多亿吨碳,还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每年固碳量高达6亿吨。

然而,随着大规模毁林,这片绿色屏障正以惊人的速度萎缩。

过去50年,亚马逊雨林约17%的面积已经消失。

仅 2022 年一年,巴西亚马逊地区就有超过 1 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被砍伐,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照此下去,这片雨林的3/4将在几十年内消失殆尽。

毁林带来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它不仅释放储存的碳,加剧温室效应,还会破坏水循环,加剧干旱,威胁生物多样性。

更可怕的是,一旦毁林过度,雨林可能永久丧失恢复力,从碳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碳源。

届时,气候系统的崩溃,恐将不可避免。

是什么导致了毁林这么严重呢?答案是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索取:

-商业砍伐:为获取木材,制造纸浆、家具等。巴西近3/4的毁林与此相关。

-农业开垦:为种植大豆、油棕等经济作物。全球约80%的毁林用于农业。

-畜牧养殖:为放牧牛羊,生产肉奶。畜牧业占全球土地面积近40%。

-矿产开采:为获取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亚马逊数百处遭非法采矿。

-基建开发:为修建水坝、公路等。巴西计划在雨林修建数十个大坝。

这些经济活动,满足了人类的需求,却给自然带来沉重负担。

持续的高温干旱,使得本已脆弱的森林更易发生火灾。大火过后,生态难以恢复,反而可能被农田、牧场取代。

除了毁林,我们还要警惕其他人为扰动:湿地开垦、土壤侵蚀、永冻土融化…它们都会加速土地碳库的流失。

这些陆地生态原本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如果受到严重损害,它们反倒可能沦为温室气体的"释放源"。

一些人或许还抱有幻想:反正小冰河时代迟早要来,那不是也能抵消全球变暖吗?何必费尽心机去减排,顺其自然不好吗?

但问题是,气候系统的失衡,从来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左右它,更无法预测后果。

假如人类无所作为,任由升温突破2°C,3°C,4°C…会发生什么?

小冰河时期真的会如期而至,恰到好处地“中和”之前的过热吗?

谁也无法断言。因为气候系统错综复杂,反馈机制难以预料。

很多人常说,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太长,影响太过遥远,跟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

但请别忘了,气候系统就像一列失控的列车,每一秒的加速,都在为最后的脱轨积蓄力量。当灾难来临时,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参考资料:1.封面新闻.2024-06-06《全球连续12个月打破历史高温纪录,未来五年或再创新高》2.中国气象局.2012-02-14《全球变暖,为何“冬天越来越冷”?》3.玄紫文化.2022-05-21《倒夏寒?气象学的“小冰河时期”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