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在飞速上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正在逐步提高。所以,在曹德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你有没有一头雾水,为什么这么说呢?
淘宝每年的“双十一”成交额都在刷新着记录,每次都震撼着世界。何况,在国际上,我国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不是世界知名的存在吗?
为什么会说我国有12亿的人没有购买能力呢?这个原因有些复杂,让我们一一拆分。
曹德旺
“消费能力”是什么
在我们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总要去先搞清楚我们在说什么。所以,第一个问题,这里所说的“消费能力”到底是什么?
或许你会说:“现在的人吃得饱穿得暖,只要愿意努力工作,都不会有生存问题,怎么会消费能力低下呢?”
不是的。曹德旺这里说的消费能力,其实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钱。而是在你满足当下的物质需求后,为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所做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因此,双十一成交额中,一大部分刚需物品的金额就要被排除掉。确实,中国当下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人都能吃饱饭,但依旧存在着许多贫困人口甚至隐形贫困人口,他们有许多正挣扎在温饱线上,靠着国家补贴生活,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作为粮农,十几亩地粮食收入不过万,你让这样的人去理财,去买一些他们看来与生活关联不大的东西,他们愿意吗?哪怕他们愿意,他们有钱吗?因此,要具有像曹德旺口中那样的消费能力,我们要走的道路还长着。
中国农民
为什么消费能力低下
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再来看看,为什么。为什么我国消费能力这么低,但实际上从消费的表现力上来看,却能占全球消费金额的三分之一还多?是什么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割裂呢?难道数据有假吗?
数据不假,我国确实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也确实是占全球消费金额的三分之一还多。十二亿没有消费能力的人,也是没有问题的。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其实就在贫富差距上。
如果说起这个问题,必然就要说起我国当下经济的发展。我国当下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经济方面,因此必然会造成贫富差距的问题。因此,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就是政治书上一定会讲的那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有些经济学常识的朋友就会反应过来,这与马太效应完全相违背。是的,说起来短短十四个字,但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而我们现在,就正处于这样的时期。贫富差距悬殊,在马太效应下,穷的更穷,富的更富。
贫富差距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乘上这股东风积累下了很多财富,可以比拟第一世界的顶级富豪,而他们所享受的物价,却还是处于第三世界。
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巨大,所以哪怕这些人只占也有一万四千多人,更何况真实的数据远远不止这点儿。正是因为这一小部分购买能力极强的人存在,而境外消费与境内消费人口重叠率极高。换言之,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掏钱的都是同一帮人,国家的消费能力,是这群人拉高的。
其次,消费能力低,是因为当代年轻人不够努力,所以赚的少吗?也不是。996,甚至007,都是许多当代年轻人每天的真实工作经历。
由于我国是小农经济脱身的国家,家庭观念很强,血缘联系紧密,更加追求安定和谐的生活,注重香火延续。因此,在我国的传统观念的左右下,许多上一辈的老人依旧信奉着,只有拥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房子,才算真正的成功。
在这种压力下,当下的许多年轻人自然要努力工作,赚钱攒钱买房子,娶妻生子,延续香火。所有的消费都供给了房地产行业。
买房热
等到真的成家立业,步入中年,人生的压力更大,上有老人年迈多病,下有孩子年幼上学。这种条件下,手里也得有点儿钱存着,以备不时之需。所以相当一部分可以作为消费的资金被人们储蓄起来,这就自然导致了我国成为高储蓄率的国家。
而高储蓄率,的确在长期会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但短期内无法给予经济发展以强有力的刺激也是不争的事实。通俗的解释就是,市场是跟着消费者走的。某品牌出了新手机,太贵了,旧手机还能用,不买了。
如果这样的人多了,这个品牌还会继续做新手机吗?
会,但是,一定是在消费者忍受不了当下版本的时候,才会被迫改变。有需求才会刺激市场,你既然不愿意花钱,那商家也不必为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不必掏空心思争夺客户,不必改进完善自己的产品。这不是某一行业,是一整个市场的问题。
市场低迷,当然消费水平也低。的确,长远角度说,储蓄属于递延消费,总有一天存款会变成消费金额。只是按照现在这种“细水长流”式的消费,无论哪一个时间段拿出来,整体消费水平依旧不会很高。
经济发展靠什么?
靠消费,投资和出口。而我国消费水平低下,只能依靠投资与出口发展经济。而高消费国家,像美国,可以依靠消费拉起经济市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高储蓄
高杠杆率与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就是在今天,花了明天的钱。当然,明天的钱你在今天还没有拿到手,所以你要借助一些工具,先借别人的,等到你明天拿到钱再还给它。
比如信用卡,比如各种借贷软件。当代年轻人有多依赖这种超前消费?假如现在你在街上拦住十个年轻人,问他们是否使用花呗等借贷软件,大概九个人都会回答你说:“用。”那么为什么仿佛只有年轻的这一代,才表现出这么强烈的超前消费欲望?以前没有吗?
因为这一代的年轻人正处在经济上升周期,国家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因此个人的收入也相对稳定。所以生于安逸的年轻人,哪怕欠了钱压力也不会很大,毕竟有着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下个月拿到工资就可以直接还上。
超前消费
因此在年轻这一代中,超前消费的现象尤多。而这些年轻一代的父母辈,正是经历了中国经济萧条的时候,所以别说是超前消费,就算是正常消费,也很难多花钱。因为在萧条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勤俭节约,克制欲望早已经养成了习惯。
而杠杆率,大概最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看你的年收入要拿出百分之多少来还债。其中包括房贷,车贷,信用卡等。
正如上文提到的房子问题。房地产行业前些年风光到有些不真实,连续经历了几轮暴涨,价格高得吓人。而具体原因很复杂,这里不展开叙述,只谈一点,在许多人看来,房子是婚姻的刚需,甚至哪怕你不结婚,也是人生的刚需。
因此这些人挤破脑袋也想买一套房子,这就又反过来刺激了房地产行业,加剧这一情况。这一个消费需求的刺激,就使得我国的杠杆率越来越大,近几年甚至一度达到40%-50%的地步。
而经济从来都是一个大整体,高杠杆率,就代表你的可支配收入低,消费水平就低。市场低迷,无法刺激消费者,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小费与储蓄
题外之话
关于消费,马云也表达过自己的观点,虽然与曹德旺截然相反。马云认为中国的消费前景十分可观,十四亿人口都是潜在消费者。
根本的争论点就是在于二人出发点不同。马云所说的消费能力,是经济学定义下的“消费能力”,绝对消费能力增强,手里的钱多了,自然花的钱也就多了,消费能力上去了。
而曹德旺所说的,更倾向于未来的消费前景是由理财投入来决定的,只存,不理财,不消费,消费前景依旧是低迷的。简而言之,曹德旺着眼未来,马云着眼当下。立场不同,二者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错之分。
但这个问题,的确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如何界定储蓄与消费的平衡,如何掌握超前消费的度,还需要更深刻地思考理解。
当下我国发展确实存在着这个问题,但总归,这些问题是会被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维护自己合法利益即可。
亚当·斯密在那部经济学名著《国富论》里提到:“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经济是宏观的,国家的,可它也切实与我们每个人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关注好自己的小经济,国家的大经济也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