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元的体验,239元的沉默:自动续费的消费陷阱与反击
北京白领彭媛最近为三个视频平台的会员续费时,才惊觉每月追剧的自由背后,是自动续费悄无声息地吞噬着她的工资。这种感受,与七个月前发现自己银行卡被神秘扣款239元的唐先生如出一辙。唐先生至今仍不解,仅仅为某网盘3毛钱的24小时体验会员,为何会在他短暂体验后的七个月内,每月被自动扣款29.9元,累计损失高达239元。
这并非个例。 广州市民谷小然为了孩子作业,订阅了一款儿童故事APP的“连续包月”,一周后想取消却找不到入口,三个月后才发现自己早已掉入自动续费的陷阱。更有甚者,一些平台甚至将“自动续费”设为唯一选项。某视频平台会员页面,“单独包月”按钮悄然消失,用户只能被迫选择“连续包年”或“连续包月”。一位网友在投诉平台愤怒地控诉:“只想买一个月,却感觉被绑架了!”
这背后,隐藏着三大套路:
套路一:免费试用变终身订阅
“1分钱体验7天VIP”、“首月0元开通”等诱人的广告语,实则暗藏陷阱。“首月9元连续包月”的英语学习APP,其支付栏下方一行不起眼的小字写着“次月自动续费19元”,让用户在次月收到扣款通知时才猛然惊觉,所谓的“优惠”不过是一场糖衣炮弹。
套路二:扣款通知玩“隐身术”
法律明确规定,自动续费需提前5天显著提醒,但一些平台却将“显著”理解为“捉迷藏”。 以唐先生的案例为例,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发现,涉案网盘仅通过APP内站内信发送续费通知,而该消息图标小如芝麻,查看路径更是曲折复杂:会员中心→我的会员→消息通知。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某些平台甚至在用户卸载APP后,仍持续扣费。
套路三:取消按钮深埋地底
关闭自动续费,如同解开一个复杂的谜题,甚至堪比通关《超级马里奥》。 用户历经五层操作关卡后,好不容易关闭了自动续费,有些平台却会在次月“复活”该功能,冠以“服务延续”之名。
2025年1月,广州互联网法院的判决书为消费者撑腰。法官朱晓瑾指出,用灰色小字隐藏条款、默认勾选同意、设置繁琐的取消流程,本质上是“利用技术优势剥夺消费者选择权”。法院判决网盘运营商全额退还唐先生239元,并发出司法建议书,要求平台整改自动续费规则。
法律武器正在织密防护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十条和《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都对自动续费的显著提醒和便捷取消做了明确规定,但仍有平台视法规于无物。某投诉平台上,“关闭续费仍被扣款”的集体投诉已超过万条。
为了对抗这些套路,消费者也总结出一些实战经验:开通会员后立即尝试取消操作,摸清“逃生路线”;记录续费日期并设置闹钟自查;被扣款后立即截图协议和支付记录,拨打12345热线投诉;利用微信或支付宝的“扣费服务”或“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功能批量拦截自动续费。
某市消协曾计算,如果每人每月被自动续费“偷走”317元,一年损失相当于一部新手机。更有甚者,某健身APP的连续包月价格甚至高于单次购买月卡。
唐先生拿到239元退款后,在朋友圈写道:“0.3元的体验费我认了,但239元的沉默成本,我不买单。” 这句看似简单的感慨,道出了无数消费者的无奈与愤怒,也警示着我们:在享受便捷服务的背后,更需擦亮双眼,警惕潜藏的消费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