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作为小米汽车首款SUV,自2025年6月26日上市以来,凭借精准定位与技术创新,迅速成为25万级纯电市场的焦点。其设计融合轿跑流线与SUV实用性,车身尺寸为4999×1996×1608mm(部分数据源显示宽度1963mm、高度1650mm),轴距达3000mm,超越同级竞品如特斯拉Model Y,为乘客提供宽敞的头部与腿部空间。
外观延续家族化语言,蚌式铝合金机盖经航空级工艺一体成型,误差控制在±0.15mm内,兼顾轻量化与高强度。前脸分体式大灯整合真实导流风道,尾部U型贯穿灯与双层扰流板强化运动感,风阻系数低至0.245cd,9种配色如宝石绿、熔岩橙等满足个性化需求。
内饰革新更为显著。传统仪表盘被1.1米“天际屏”全景显示系统取代,由3块Mini LED屏幕构成,支持108PPD超视网膜级投影,烈日下仍清晰可视。环绕式座舱提供松石灰、珊瑚橙等4种配色,高频接触区域100%软包覆盖。前排双零重力座椅支持一键躺倒与10点按摩,后排135°电动调节座椅配合4.6L车载冰箱、36处收纳空间(含密码手套箱与隐藏抽屉),兼顾豪华与实用。生态联动是另一亮点,UWB无感解锁、Apple Watch控车、五音区语音交互(支持车外指令)及磁吸拓展配件(如纸巾盒、云台摄像头),构建“人-车-家”全场景体验。
生产技术方面,YU7的3.11㎡蚌式机盖采用8000吨压铸成型,减重43%的同时实现1200MPa强度,下方集成141L电动前备箱,支持8种智能开合模式。主动进气格栅由132片仿生鳞片组成,0.1°级精准调节助力续航提升14km(CLTC工况)。车身应用2200MPa超强钢,高强钢与铝合金占比90.2%,扭转刚度高达47610N·m/deg,A/B柱内置6根热气胀管形成“内嵌式防滚架”,中保研安全测试达3G+1A评级。
车型配置分为三档,全系标配800V碳化硅平台、激光雷达及NVIDIA Thor芯片(700TOPS算力),但核心差异显著。其中标准版(25.35万元)采用的是后驱单电机,235kW,835km续航,采用的是96.3kWh磷酸铁锂电池,5.88秒破百,主打长续航与经济性;中间版本的Pro版(27.99万元)则升级为双电机四驱,365kW,770km续航,增加闭式双腔空悬与CDC可变阻尼,离地间隙最高222mm,适合复杂路况;至于顶配版本的Max版(32.99万元),作为性能旗舰,电机升级为508kW(690马力),3.23秒破百,760km续航,采用101.7kWh三元锂电池,支持5.2C超快充(15分钟补能620km),标配Brembo四活塞卡钳与碳纤维扰流板。
选购需结合使用场景:家庭用户看重Pro版的空悬舒适性与通过性,续航与价格平衡;通勤需求为主可选标准版,续航835km显著缓解焦虑;性能爱好者则倾向Max版,3.23秒加速与超快充技术提供极致体验。
综合来看,YU7以越级配置重塑25万级SUV价值标准。若追求全能体验,Pro版在性能、舒适与价格间找到最佳平衡;若续航优先,标准版足以满足多数家庭;极致性能爱好者则可直上Max版,但需权衡日常使用中的性能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