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消费者们对于“爆款产品”,似乎已经习惯了用“抢”的方式进行购买。而且这种消费模式几乎无差别的席卷了各行各业,从餐饮行业到文创周边产品,从“买东西”到“抢东西”,在“抢不到”的情况下加价于黄牛,最终达到购买的目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品牌的饥饿式营销策略,加之网红KOL的推波助澜与长尾宣传效果,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如今,这股风又被小米带到了车圈,本不是做车起家的小米,这波操作又引起了消费者与同行们的争相讨论,即使平日对车不怎么感冒的人群,在茶余饭后都能聊上几句YU7,这是否是小米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呢?雷军曾说"造车是小米最后的创业",如今YU7的爆发式表现,正在印证这个梦想的无限可能。
· 大定狂潮与黄牛经济
这次小米YU7的订单量有多“疯狂”?根据小米官方发布数据统计,YU7在3分钟内大定(支付5000元定金,7天后自动锁定不可退)数据突破20万台,一小时大定突破28.9万台。而据最新数据显示,开售18小时后,小米YU7锁单量(锁单意味着定金不可退,等待正式排产)已经突破24万台,对比首款车型SU7(24小时8.8万台),YU7热度提升300%以上。再看定价,25.35万元的标准版起步,Pro版本27.99万元,Max版本32.99万元,小米YU7的定价在情理之中。在发布当晚,不少人秀出自己“3秒锁单”的战绩,更是直呼“抢到就是赚到”。
所谓的“大定”和“锁单”的区别是,大定金额为5000元,支付定金后七天内可以随意修改配置,之后自动锁单,锁单后,配置、车牌所有人、交付中心等订单信息无法再修改,定金不退。只有尽快锁单,才可以正式排产。此次26日22时小米开售YU7时,分为两批车型,一种是“准现车”,均为YU7 Max,起售价35.04万元,锁单金额为2万元,锁单后1-5周交付,这批准现车,在开售当晚就已全部售罄。另一种为“定制新车”,25.35万元起,包括标准版、Pro和Max,锁单金额5000元,发售时显示锁单后预计8月开启首批交付,28日早间显示,目前YU 7标准版锁单后最快53-56周交付,顶配的Max交付时间为33-36周,也至少要8个月。总之一句话,只有尽早锁单用户才有希望早拿车,锁单时间稍微迟疑片刻,提车就要排到明年。
当然,哪里有“抢”不到的订单,哪里就少不了赚差价的“黄牛”。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想小赚一笔的,不仅是专业黄牛,还有众多只是出于好奇心,试着抢一把的普通消费者。一位闲鱼(二手交易平台)卖家称,此次转手订单,纯粹是出于好奇心理,“听说很难抢到现车,我就试了一下,居然订到了,这也是个赚钱的机会。”另一位闲鱼卖家称自己抢到了三台YU7现车,分别加价4000元转手。一位黄牛说,目前只收“准现车”YU7 Max版本,因为标准版本和Pro版本的交付周期尚未确定,难以确认是否能年内提车。目前给到车主的溢价是4000元,但转卖出手的价格则高达1.7万元。
不仅是倒卖,租赁灰色市场也活跃了起来。在闲鱼平台上,不少网友挂出自己是首批车主, 并开出2000元-1.5万元不等的日租价格,这也意味着只要越早提车,盈利空间就越大,构建了完整的“提车权金融化”链条。
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这些灰色交易的背后,主要矛盾还是在于交付周期。超长的等待期,催生了二级市场投机,“稀缺性杠杆”的极致放大,暴露了新势力产能规划与市场需求间的巨大鸿沟。“从目前的锁单数据来看,确实可能存在一定的黄牛、水军。”汽车分析师、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坦言,“在造车新势力中,小米推出新车的速度其实是最慢的,这也一定程度提升了其新车的火爆程度,目前其面临的最大考验还是交付能力方面。此前SU7用了一年两个月的时间交付了25.8万辆,如果YU7的交付速度快于SU7,目前24万辆的锁单数据有望在三个季度内完成,可能最晚在明年一季度完成交付。”
· 小米能否成为“规则重构者”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5月我国乘用车批发销量超两万辆的15个车型中,Model Y以约3.95万辆的批发销量排行第三。而在2025年5月国内SUV车型零售销量排行榜中,Model Y则以约2.48万辆的批发销量位居榜首。
在这一次发布中,小米YU7精准对标特斯拉Model Y,标准版25.35万元的定价,低于Model Y 约1万元;而Pro版27.99万元的定价,不仅配置反超Model Y长续航版,价格更是低了约3.36万元,“价格优势+配置压制”的双重攻势确实很猛。这款定位于“豪华高性能 SUV”的车型,不单是小米汽车生态拓展的关键一步,更有望成为行业技术标准与竞争规则的重塑者。雷军称,“Model Y是行业公认的‘史诗级神作’,连续多年全球销冠,击败一轮又一轮的挑战者,非常厉害!但我们依然制定了‘离谱’的目标:小米YU7要继续挑战Model Y!”
续航方面,YU7标准版搭载101.7度三元锂电池,CLTC续航达835公里,远超特斯拉Model Y(719公里)等竞品,其核心技术包括宁德时代高密度电池、双向液冷温控技术,以及自研“冰甲电池系统”,低温续航达成率超82%。这一突破迫使行业加速研发高密度电池与热管理方案,树立续航新标杆,倒逼电池技术迭代。
YU7支持1000kW超充技术,5分钟补能400公里,充电速度比特斯拉V4超充快4倍。结合800V高压平台,其补能效率已接近燃油车加油体验。这一技术优势将加速超充网络建设,华为、理想等企业已布局全液冷超充桩,行业联盟效应初显。单电机版百公里电耗13.3kWh,每公里成本仅0.07元,较Model Y节省3000元/年(2万公里),推动消费者从“续航焦虑”转向“能效优先”。
小米智能座舱系统深度融合小米生态,用户可通过车载屏幕远程控制米家智能家居,如离家自动关灯、回家提前启动空调。这种“人-车-家”无缝联动,迫使竞品加速开放生态接口;小米YU7全系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拥有700TOPS算力,标配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等,车辆还增加了高度信息感知能力,对比特斯拉FSD纯视觉方案,YU7的多传感器融合策略在极端天气下识别精度更高;小米采用双电池供应商策略(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既保障产能又降低风险。同时,其与汇川技术、德赛西威等核心供应商的深度绑定,推动产业链从“单一依赖”转向“多点协同”,推动从“车联网”到“移动智能体”的变革。
· 搅动市场 竞争逻辑重塑加速优胜劣汰
小米YU7“高配低价”模式可能引发行业规模效应重构,缺乏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品牌或面临出局,无法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上做到极致的车企,也面临淘汰。在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小米YU7如一匹黑马,搅乱了原有的市场格局。YU7凭借产品本身的实力,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在外观和内饰设计上的创新,也满足了当下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豪华感的追求。如今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新能源汽车本身,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们不再满足于基础出行要求,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智能化和豪华感。小米YU7正是抓住了这一市场需求变化,通过提供丰富的配置、创新的设计和智能化的体验,成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市场竞争的激烈也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以在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
此次小米YU7的发布,引发了新一轮的营销大战。6月26日,在小米YU7发布当天,上海通用五菱旗下品牌宝骏发布旗下“宝骏云海”和小米YU7的外观对比,并在最近持续发布视频,配文称:“抢不到YU7,时尚同款宝骏云海收留心碎的你。”当天,奇瑞汽车旗下风云A9L也开启预售,和YU7撞了“档期”,而奇瑞汽车随后发布了一份战报:“抱歉,从4月23日上海车展小订开始,我们只订了51971台。”零跑汽车CEO朱江明则坦然承认,YU7 1小时大定30万辆,给零跑汽车带来巨大压力。
乐道L60、极氪7X、智己LS6、智界R7、阿维塔07、岚图知音,这些Model Y的直接竞争者,也有被YU7订单分流的风险,据悉,智界R7在小米YU7发布同日,推出限时补贴2万元、综合补贴最高至5.4万元的举措。
· 也许YU7面临的挑战更大
在火爆的销售成绩背后,小米汽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产能问题首当其冲,目前小米第一批YU7均由小米一厂出品,产量不稳定,难以满足新增的海量订单。小米汽车二期工厂虽网传已完成验收工作,但投产节点要拖到7月份,且投产后还需面对产能爬升的过程。这必然会拉长部分用户的交付周期,去年SU7交付周期冲至32 - 40周上下导致用户退订的情况,YU7也有可能面临。
小米YU7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也着实不小。在SUV这个竞争激烈的细分市场,Model Y稳坐销量榜首,理想、问界、哪吒、零跑等也早已布局,小米YU7要想持续保持优势,需要不断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
当然,YU7针对之前在SU7上发生的问题,也进行了规避与改进升级,比如YU7通过“准现车”策略缓解交付压力,同时雷军强调“测试规模比SU7更大、验证更严格”,测试车数量超600辆,总测试里程达649万公里(覆盖高温、高寒、高原等极端环境),从源头降低品控风险。质量管控方面,YU7采用“双大面液冷”CTC 3.0电池技术、铠甲笼式车身结构,并在测试中验证了复杂路况下的耐久性。针对SU7的安全争议,YU7强化了电池防护和车身刚性。
综上,若小米能突破交付瓶颈、夯实用户体验,YU7或将成为中国汽车从“跟随”到“定义全球标准”的转折点;若陷入产能瓶颈与智驾体验落差大、安全系数存疑等循环,则可能引发新势力信任危机。
· 小米YU7带来的新“鲶鱼效应”
正如雷军所言:“YU7是工程师写给生活的情书。” 这封情书能否真正温暖用户、震动行业,答案还需等待YU7交付完毕之际。小米YU7的火爆,说明用户愿意为“技术+情绪共鸣+生态价值”支付溢价,反观部分技术领先却困于高端化的车企,症结一在于工程师思维与用户需求的错位,二是部分车企在数字营销能力、流量话语权上的短板亟需重视和扭转。
而小米作为一家科技企业,加之雷军个人出色的营销能力,“科技+IP”能否在未来引领车企发展,YU7似乎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小米在智能硬件和物联网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这些优势被巧妙地应用到了YU7车型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驾乘体验,也推动了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加速发展。传统车企为了应对小米汽车带来的竞争压力,不得不加快自身技术创新和智能化转型的步伐,加大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小米可以整合自身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资源,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和互联的汽车生态系统。这种跨领域的融合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也将推动汽车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生态的繁荣。
小米YU7提供了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等多种新能源版本,满足了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多样化需求。小米YU7的成功,将激励更多汽车制造商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中,加速中国汽车行业向新能源时代的转型,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小米在技术创新、市场竞争、消费者观念、供应链以及新能源发展等多个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小米YU7以“技术平权+生态融合”双引擎驱动,迫使行业从硬件参数竞争转向用户体验战争。这场由小米引发的“鲶鱼效应”,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向着技术普惠、价值回归的白热化阶段迈进。作为后来者,小米汽车正以“极致性价比+生态整合+精细策略”构建一条不同于传统车厂与其他新势力的路径,而YU7只是这条路径上的一个节点。在这场变革中,行业规则正被重新书写。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