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文丽)从北京亦庄马拉松赛道上10余台人形机器人自如穿越砂石、草地和斜坡,到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主体的机甲格斗竞技在杭州震撼开打;从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量产启动、四川成都启动首批智能机器人实景验证,到一台售价30万元左右的人形机器人产品首次上线电商平台便登上微博热搜榜单……近来,人形机器人频频惊艳亮相,以从炫酷的“走跑跳”向家庭应用、商业服务等全面升级的态势,加速融入实际生产生活。
近来,人形机器人频频亮相,加速融入生产生活。图为在合肥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预训练场内,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岗前实训”。(图片由 CNSPHOTO提供)
加速融入生产生活
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日益成熟,应用场景不断扩展,正加速渗透到工业、商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中。
6月19日,在合肥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预训练场内,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岗前实训”。在这里,人形机器人借助高精度遥控操作设备,不断学习人类的行为模式,从简单的动作模仿,到复杂的任务执行,它们正逐渐掌握为人类服务的技能。未来,它们将走出训练场,深度融入生产生活,成为人类可靠的协作伙伴。
在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的研发工作室里,一台名为“夸父”的人形机器人正灵活地完成行走、跳跃、搬运等复杂动作。这款机器人身高约1.66米,重量约55千克,奔跑速度可超每小时7000米。其历经5次迭代升级,已能广泛适用于工业智造、商业服务、科研教育等领域,是国内首款可跳跃、可适应多地形行走的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
在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的“智澄AI”机器人研发中心,一个身高1.75米、臂长2米、黑色皮肤的“TR4”物理智能复合型人形机器人正在工作。今年“出生”的它,已经在工业、实验、生活等多元场景中应用。据悉,结合生成式AI与物理引擎,“TR4”能通过语言指令理解任务场景,并自主规划动作路径。
在位于河南省科学院的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在多元场景中各显身手,展现着河南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活力。据介绍,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解决了传统机器人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今年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将有近1000台“河南造”具身智能机器人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首例单孔机器人腹膜外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全球首例单孔机器人远端胃癌根治术、亚洲首例单孔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一批带着“全球首例”“亚洲首例”标签的手术,是由一款诞生在北京的蛇形臂手术机器人辅助医生完成的。据悉,目前已在全国70多家医院投入使用。
此外,多地还在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量产。比如,湖北武汉“荆楚”人形机器人日前已启动量产,预计今年三季度可陆续“上岗”。不同于旋转电机关节的机器人,“荆楚”系列人形机器人采用行星滚柱丝杠直线电机,好比给关键部位装上“肌肉群”,行走姿态更接近人类,功耗极大降低。目前,已完成“荆楚2号”人形机器人的整机部署。6月16日,四川成都市首批智能机器人实景验证活动启动,各式“成都造”机器人产品“走出”实验室,在智慧教育、文旅服务、交通指挥、治安巡逻、安全指引等领域的真实场景下接受检验,加速技术与产品的验证迭代。
利好因素共同助推
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各地在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
湖北将“人形机器人突破”列为重点布局实施的八大重点工程之一。2024年初,《湖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突破工程实施方案》出台。随后,《武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将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13个未来产业之首进行重点部署。
2024年8月30日,《河南省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发布。此外,河南将人形机器人纳入“7+28+N”产业链群细分产业链,成立工作专班,到2027年初步建立产业体系,培育一批研发机构与企业;到2030年建成国内重要的具身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今年2月印发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从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场景牵引、生态优化4个维度,推动具身智能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此外,北京市还设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
据了解,去年以来,各地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出台的相关政策也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
“地方政策的特色化、细致化,既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也是促进该产业‘加速跑’的重要因素。”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已成为地方政府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方向之一,预计后续会有更多支持举措出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力。
此外,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00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系统实验室副主任韩镝表示,我国拥有大量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领域的工程人才,这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年机器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国内机器人产业人才供需双涨,今年前5个月,国内机器人产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6%,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2%。而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猛增409%,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96%。
其中,技术岗位占比最为突出。今年前5个月,招聘职位数及求职人数在总体中占比分别为62%、71%,远超生产岗位和销售岗位,位居第一。报告认为,“这与我国机器人产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当前仍处于技术研发与场景验证的关键期,尚未进入大规模批量生产阶段,因此对技术研发、系统调试及解决方案优化等环节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而从细分职业看,在技术岗位中,机器人算法工程师、机器人调试工程师、机械结构设计工程师、机器人仿真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应用场景规划师等招聘涨势较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机器人算法工程师以48%的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位居榜首;机器人调试工程师紧随其后,增速达45%,机械结构设计工程师、机器人仿真工程师招聘增速也超过20%,反映出当前机器人产业对技术岗位的迫切需求仍在增加。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全球申请量最多的国家,未来市场规模还将不断扩大。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发布报告称,过去5年,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领域申请专利近6000件,成为全球申请量最多的国家;其产业融资规模从2020年的15.8亿元升至2024年的7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6%。
据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7.6亿元,到2029年达到750亿元,将占世界总量的32.7%,比例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规模。
面对广阔的发展前景,广东、四川等多地在2025年工作任务中,对人形机器人或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都作出了重点部署;多地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围绕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投资……放眼全国,各地积极出台具身智能产业规划,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仍有诸多瓶颈待破解。比如,如何进一步提升人形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如何在攻克技术瓶颈的同时合理控制成本,如何统筹考虑人形机器人推广应用所带来的信息安全及隐私问题等。
专家建议,相关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作为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作为政府,则要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比如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生产投入。同时,还要加强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储备充足的专业人才。
此外,为了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还需突破环境认知、信息解析、场景适应等多重瓶颈,而高质量数据的持续积累是关键。当前,人形机器人已迎来“百团大战”,AI大模型的应用正在重塑机器人的“大脑”,但大脑端仍然无法摆脱大模型固有的多模态融合难度大、高质量训练数据稀缺等问题。
“数据基本上可以分为真实数据和仿真合成数据两大类。真实数据质量高但数量少、成本高,仿真数据量大但质量不足。”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表示,高质量真实数据缺失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数据对于人工智能的意义,就像石油之于工业。数据问题解决,算法和模型才有可能真正进化。”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星海图联合创始人许华哲说,当前很多机构正在努力,比如提升遥操作(人类操作机器人收集数据)效率、优化仿真质量、建立高质量标注系统等。“未来,谁能在数据质量与规模上实现突破,谁就有可能在产业发展中形成决定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