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爱因斯坦,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会有印象,毕竟他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没有人会质疑他在科学领域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他所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这两大理论不仅在物理学界引起了革命性变化,更让人类的科学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100年之久。相比于传统的物理学理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几乎可以说是神话般的存在,它们的影响深远且不可磨灭。
其他物理学理论与之相比,显得暗淡无光,难以匹敌。爱因斯坦不仅仅是普通人心中的偶像,也是各个领域专家公认的科学界泰斗。当他于1955年去世时,全球的科学界无不为之感到痛惜,认为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损失,甚至有人认为科学的进步可能会因此停滞一个世纪。然而,就在人们仍沉浸在失落与悲痛中的时候,科学的进程却并未停滞,反而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所推动。这股力量来自一个名叫杨振宁的35岁年轻科学家。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一突破性的发现迅速震动了整个物理学界,也为他们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开启了对宇宙起源和基本物理定律的全新思考,尤其是它为解释宇宙为何会有存在提供了可能的答案。更为惊人的是,这一理论还揭示了时间本身并非对称的,即时间是单向流动、不可逆转的。通过实验,科学家们证实了这一观点,并得出了时间无法倒流的结论,这为后来的物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宇称不守恒这一理论的确认,无疑是当时物理学界的重大突破。许多学者开始将杨振宁的这一理论与爱因斯坦的理论进行对比,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尽管这种比较并非易事,但不可否认的是,爱因斯坦去世后,杨振宁确实成为了物理学界公认的能够推动科学前进的伟大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与爱因斯坦之间不仅仅有理论上的交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过几次难得的接触。杨振宁曾回忆,1952年,他和李政道一起发表了关于“相变”的论文,想与爱因斯坦探讨这一课题。相变是爱因斯坦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之一,因此他指示助手将杨振宁二人请到他的办公室与他交流。两人在黑板上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讨论,爱因斯坦详细讲解了他的想法,并绘制了一个麦克思维曲线图。然而,由于爱因斯坦的德国语言背景,英语口音重,杨振宁在听的时候产生了一些理解障碍,而且他当时有些紧张,不好意思追问细节,最终这次对话也以杨振宁心中的遗憾告终。
杨振宁还回忆到,1950年,他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与爱因斯坦有过一次非常简短的接触。当时,尼尔斯·波尔访问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并主持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作为一名年轻的物理学专业学生,杨振宁在会议期间只是默默地站着听讲,并没有勇气与自己崇敬的爱因斯坦进行交流。直到1952年,当杨振宁在物理学界已有所建树时,他才鼓起勇气去向爱因斯坦请教,但遗憾的是,由于语言和沟通上的障碍,这次交流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不过,杨振宁与爱因斯坦的另一场接触,发生在1949年。那时,杨振宁作为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后,与其他博士后共同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参加爱因斯坦的讲座。尽管当时杨振宁对爱因斯坦十分崇敬,但由于当时两人的研究方向并不重合,杨振宁并没有主动发问,而是在爱因斯坦讲座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沉默。此时的爱因斯坦已年满70岁,他依旧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担任教授,这使得杨振宁等年轻学者更不敢打扰。
四次接触中,最接近的莫过于1954年秋天的那次。那时,杨振宁的儿子偶然遇见了步行去研究院的爱因斯坦,急忙喊着要父亲为自己与爱因斯坦合影。尽管当时杨振宁非常想抓住这个机会,但由于爱因斯坦已经匆忙去工作,杨振宁不忍打扰。遗憾的是,半年后,爱因斯坦就去世了。如果他能再活几年,或许他可以亲眼见证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刻,甚至两人可能会共同出席或主持某些学术活动。
杨振宁回忆与爱因斯坦的交情,充满了无尽的遗憾与敬仰。如今,杨振宁已经回到祖国,加入了中国国籍,并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的物理学研究事业中。他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回国的过程中,杨振宁经历了许多波折。直到1971年,美国政府取消了对敌对国家留学生的限制,允许他们自由出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得到改善,杨振宁终于可以回到中国。这一举动对于缓解中美紧张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终,在2003年底,杨振宁正式回国,并于2017年放弃了美国国籍,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不仅如此,杨振宁还将自己的年薪和所得捐赠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把一百万年薪全部捐给了清华大学,并自掏腰包捐款100万元用于引进和培养人才。此外,他还为国内许多大学筹集研究资金,建立了多个物理实验室。在他推动下,清华大学和其他大学的学术研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017年,杨振宁的90岁生日时,清华大学为他赠送了一块刻有13项重大成就的黑色大理石作为礼物。这不仅仅是对杨振宁的科学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他为中国物理学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敬意。
杨振宁从物理学界的青年才俊,到成为推动中国科学发展的国宝级人物,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传奇与智慧,而他的贡献,也将深深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