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为何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全因为一个人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王华 时间:2025-07-02 12:01:21

震惊了!西方的科学革命竟然和这些“因”有关!

有些“伪史派”总喜欢把西方的科学革命归结为伪史,或者指责其为“抄袭中国”。这种看法其实并不准确。如果按照伪史派的思路来推理:

首先,所谓“伪史”,如果真是假的话,那英国怎么可能成为日不落帝国?怎么可能逼迫大清签订《南京条约》呢?这意味着科学革命绝对不是伪史。

其次,所谓“抄袭中国”,确实有借鉴,但如果说科学革命完全是“抄袭”,那就是大错特错。我告诉你如何高炉炼铁,你能直接造出火车吗?九年义务教育下来,最终有人成了博士,有人却只能上中专。没有实力,即使你告诉他方法,答案也得不到!再说,所谓“微积分”,用“日取其半”的话来推导d( ㏑x ) = 1/xdx,来吧,伪史大咖们,试试看!亚欧非大陆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各个地区互相学习本就是自然现象,没人能做到所有的东西都只学你的。

那么,话题回到正题,为什么科学革命出现在西方,而非在东方的这些大国呢?其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嬴政。

嬴政有多牛逼,大家都知道

秦始皇,谁敢不服?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集权专制的帝国,实施了统一的货币、文字、度量衡,开发了水利系统,修建了通往四方的交通网络,甚至开创了万里长城。称他为“始皇帝”,真是实至名归。

秦始皇展现了如何让一个庞大帝国在统一指挥下顺畅运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万里长城这样震撼世人的古代奇迹。

而在中国历史上,另一位重要的帝王则是汉武帝,他加强了中央集权,广泛收藏图书,尊崇儒术,开疆拓土,提出了“寇可为,我复亦为;寇可往,我复亦往”这一经世名言。

秦始皇、汉武帝,这两位开创者为后来的“千古一帝”们提供了范本,指引了中国历史中的集权道路:统一天下、集权治理、开疆扩土。

集权的优势与不足

集权给帝国带来了许多优势,如各种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永载史册的文化巨著和巧夺天工的技术。然而,集权统治的弊端同样明显,它限制了思想的多样性。

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是春秋战国,而这正是秦始皇统一前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思想的繁荣。而在西方(尤其是欧洲),“没有一位像秦始皇那样拥有远见卓识的帝王”是事实。即便是凯撒时代的罗马帝国,大部分领土仍然是由加盟国组成,类似周朝的分封制度,远不如秦汉时代的集权体制。

信仰问题的东西方差异

这种集权统治背后,还隐含着一个关键的因素——信仰。

首先,看看东方。汉武帝尊崇儒术,接下来的“武宗灭佛”事件,表明东方的主流思想往往受皇帝意志的影响。皇帝是“天子”,高于一切。他说“天方地圆”,没人敢提出质疑。因此,任何与皇帝意志不符的思想,很难在帝国境内传播开来。戊戌变法的失败,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再看看西方,基督教从公元1世纪开始在欧洲迅速蔓延,并很快在罗马确立了教皇的权威。到590年,格力高成为罗马教皇,而在东方的“唐武宗灭佛”事件发生的100年之前,法兰克王国的丕平建立了“教皇国”。由此,欧洲的君主不仅需要教皇的加冕才能成为合法统治者,这种教皇与君主相互依存的关系,导致了欧洲在思想上长期处于割裂的状态。

东西方割裂的管理与思想体系

因此,东西方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地域上,还体现在思想的统一性与割裂性上。

在东方,无论地域还是思想,都是统一的,皇帝的话几乎等于命令,百姓们很难挑战这种权威。而在西方,君主与教皇之间的“奇妙”关系,使得西方思想和政治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对立与矛盾的状态。这种割裂的社会结构,给了科学家更多的空间来表达不同意见,也让他们能够在遭遇政治或宗教打压时找到避风港——要么跑到另一个国家,要么依靠教廷或君主的保护。

举个例子,布鲁诺因反对教廷的观点而逃往英国,牛顿则为教廷工作。而在西方世界,马克思由于与当权者发生冲突而被迫流亡至英国,最终在英国出版了《资本论》,他也被葬在了英国著名的海格特公墓。

如果时空交换,命运会如何?

如果马克思生活在东方,戊戌六君子流亡西方,或许他们的命运会大不相同。

西方科学革命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思想的“割裂”状态有关。是的,这只是一个巧合,一个“果”。而这个“果”背后,恰恰是由无数“因”所构成的。而作为现代人,我们所追求的,正是积累足够的“因”,让科技发展水到渠成。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