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这篇文章我没有配图,因为评论区里你们的图片比我多得多。
自己给自己挖坑,想写一篇关于宝马三系的文章,说实话,我已经很久没有写文字了,因为我已经习惯了对着镜头装疯卖傻,甚至有点享受自己是个傻子,当你变成了一个傻子,你会发现你很容易跟周遭的环境融为一体,会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这篇文章完全是我自己想要写的,不是宝马的投放,但有些产品终究是会让人热爱的,就像保时捷很少给媒体投放,但相当多的人都喜欢保时捷,剥离了利益关系,这种情感可能更加真实。
宝马三系总是在被网上称为人生绕不开的一辆三系,这时候也会有杠精跳出来说,有什么绕不开的,没有什么车是绕不开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但是价值总是从某种维度上可以被衡量和量化,当你具备了理解驾驶的能力之后,并且喜欢驾驶,一辆车好不好开,有没有好的操控体验,你就能够逐渐的清晰感知到。车辆的驱动形式,动力的响应,发动机横置纵置,前后重心的配比,转向的手感,刹车线性,所有的这一切就像精密的齿轮需要和另一套齿轮来啮合,而你自己就是另外一套齿轮,你越精密你越能够清晰的感知到车辆的反馈。宝马三系就是一套一般人能力负担之内的精密齿轮,他是驾驶进阶之路上的一段很好的阶梯,而这正是“绕不开的宝马三系”的核心原因。
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宝马三系都在扮演这样的角色,2002、E21、E30、E46、E90、F35、G28。而基于三系衍生的四系和M3,更是进一步延展了这段驾驶进阶的阶梯长度。我的年龄让我从E90时代接触了宝马3系,当我习惯了它均衡的驾驶特性之后,给我换车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为再往上我只能选择911了。
大多少中国车迷对宝马设计的认知是从班戈时代开始的,而实际上,班戈的E46也是继承自克劳斯•鲁特和博伊克·博耶设计的E30,宝马的紧致比例和简洁线条都被保留,欧洲三厢车的庄严感和标准的比例姿态是宝马至今延续设计灵魂,戴着假发的刘德华拍着车门质问保安:开好车就一定是好人吗?这是大多数国人对E46最早的认知,就像宋思明和路虎揽胜之间的强关联,那个时代的一个电影画面,一张图片,往往就能种下一颗种子:宝马=令人尊重。
其实在车迷眼中,E46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其不多见的浪漫主义优雅大灯,打破了古板的德国车这个标签的框定,你能想象那个时代的宝马3系就有了卫星导航和LED尾灯吗?从这个时候开始,3系的格调发生了变化,开始迈出了华丽的舞步,有了变奏的乐章,但仍然是巴赫式的严谨。
E90的3系,是中国车迷狂欢的开始,当年我还在新浪汽车做编辑,一辆325试驾车,加上一座妙峰山,释放了我所有的多巴胺,一辆车可以给人这么大的乐趣,是我没有想象过的,我从来没有体验过如此令人着迷的驾驶感受,丝丝入扣的顺滑,拳拳到肉的油门踏板响应,让年轻的我坐在车里不舍得下来,当时我就想,一辆3系,我的目标。
2011年10月的一天,我正在整理新闻稿,宝马F35平台的3系在慕尼黑亮相首发了,眼屎灯当时被骂得有多惨,后来的消费者就有多爱,白色的天使眼给人一种高雅辉煌的感觉,清晰的腰线,仍然是标准的比例和姿态,从这一代开始,3系加长了,网上对加长的3系骂得有多狠,市场销量涨得就有多猛。按照3系传统的标准去评判,丢失了驾驶乐趣的F35仍然是同级别底盘操控质感最好的,多少青年男女迷失在“耀夜”的怀抱之中,和这辆车一起经历了自己的青春与爱情,开宝马的标签,因为中国消费者而年轻了好几岁。
批判的骂声也延续到了G20/G28的3系,受到电气化时代的影响,CLAR油电同平台让这一代3系兼容了更多可能,也承担了本不属于它的责任,3系上的大屏幕似乎和驾驶无关,2米96的轴距长得堪比前带标轴5系,当我带着诸多问号去试驾这辆车之后,豁然开朗,再怎么样,3系也仍然是好开的,甚至还有了拥堵驾驶辅助。只是这个时代变化太快,3系也在学着转身,而这一转,背后拖动的一系列东西,太沉重,而那些沉重的,正是3系的盔甲。
50周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是人到中年,但这个时候,反而是开始大放异彩的年龄,心智完全成熟,阅历和经验足够丰富,眼光更为长远,长期主义不是口号,而是内心的原则。全新一代设计语言的3系也即将发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青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3系,科技变革,社会发展,文化演变都在推动着人类不断迈步前行,可能会走弯路,可能会跌倒,但是坚韧不拔一直都是人类的优秀品质,前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无论企业,还是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内心的本真到底是什么,所谓“绕不开的3系”,只不过是向前走的必经之路,如果你喜欢开车,并且有与之匹配的驾驶悟性,3系这个台阶走过去会更舒服,也更稳妥,就像现在流行的一句话:那是你来时的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