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时空信息描绘数字蓝图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时间:2025-07-02 19:01:29

十年,是一个跨越历史的维度。十年,是一段砥砺奋进的历程。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测一大队的老队员、老党员回信,高度评价全国测绘战线为祖国发展、人民幸福作出的突出贡献,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在党爱党、忠诚奉献。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指引和鼓舞下,十年来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不忘初心,以丰富的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服务“国之大者”,事业发展呈现新面貌

今年4月,细心的网友发现,运行十余年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网站焕然一新。国家公园、和美海岛、地质遗迹、空间规划等自然资源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在一张地理底图上集成叠加。天地图从单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转向自然资源管理的综合服务平台。

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成为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的有机组成。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研究空间、描述空间、对空间进行数字化管理的业务优势,更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考量。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自然资源部门认真落实机构改革要求,完成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构重构,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市、县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体系和业务体系。

全球数字化发展日益加快,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新时代新征程,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确立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行业需求,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为数字中国建设打造统一的时空基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要素保障、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营造优良环境、为构建新安全格局严守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底线。

筑基数字中国,时空基底构建取得新进展

电脑屏幕上,随着鼠标点击,一尊13米高的云冈石窟立体模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黄先锋教授团队在石窟内用单反相机人工拍摄了28.34万张照片,利用实景三维技术重构还原,分辨率可达0.085毫米。“这就是实景三维在微观层面的数字化能力。”黄先锋说。

日新月异的数字中国,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无论对覆盖度、精细度还是新鲜度、丰富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2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全面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打破原有二维平面的测绘成果生产模式,通过“人机兼容、物联感知、泛在服务”实现数字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关联互通。

截至目前,全国已完成815万平方千米优于5米格网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生产,地级以上城市中有310个开展了实景三维城市建设。基本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的覆盖范围和更新频次进一步优化。

在山东,省市县一体化的协同联动生产组织模式,真正实现了“一个地理实体只测一次”。在浙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精准动态更新模式,让地表变化区域实现精确获取、及时更新。

时空属性是万物存在的基本属性,测绘基准是所有空间位置的基本依据和源头。基于北斗的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了高精度智能化北斗导航服务;通过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等国家空间基准工程,我国建立起陆海空天一体化的国家测绘基准体系。

激活时空数据,要素保障形成新格局

通过一个入口,就能在线预约社区托育服务、查询社区食堂菜单、预约助老餐食……今年5月,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建设的首批先导应用场景在普陀区曹杨新村落地。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张玉鑫介绍,上海提出“量子城市”构想,瞄准“数据牵引+空间载体”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

大数据时代,时空数据既是重要的战略性数据资源,又是新型生产要素。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着力提供更优质、更便利的服务,加速激活和释放时空数据要素潜能。

一方面,地理信息服务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传统地图之外,基于北斗卫星定位、导航、授时,以及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等获取的地理信息正以数字化方式“大显身手”。天地图、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卫星遥感云平台等,不断提升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服务范围不断向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拓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编制多尺度、多类型的公众版测绘产品,促进地理信息在位置服务、精准农业、平台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业态中的应用。

助力政府高效能治理——实施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项目,建立起完整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提升政府部门应对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发挥时空基底和数据融合平台作用,支撑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建设。

促进文化高质量传承——时序化三维空间建模实现文物古迹数字化孪生,北京中轴线“复刻”、莫高窟数字化再现,千年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

支撑生活高品质转型——基于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和服务形成的网络约车、物流配送、消费购物等场景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服务生态高水平保护——以实景三维中国为时空基底,通过空天地网一体化遥感监测、遥感影像获取与处理、管理信息自动套合对比分析等服务自然资源全过程监管,支撑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

优化市场环境,产业发展实现新飞跃

今年6月,广州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世界级“智车之城”。“聪明的汽车”离不开地理信息的支撑。

从2022年开始,自然资源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6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应用试点。试点进一步带动了地理信息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出台系列政策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划定安全底线的同时,又为其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处理好发展和安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破除行政壁垒,自然资源部门不断深化测绘管理改革。测绘资质等级由4个压减为2个、资质类别等级总数由138项压减至20项。通过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相关审批涉及的测绘工作所需时间减少约30%,成本降低约20%。

市场环境的优化,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实现新飞跃。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从业单位超过22.3万家,测绘资质单位超过2.1万家,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人。近十年,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复合增长率为14.6%。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涵盖硬件制造、数据生产、软件开发与信息服务的地理信息全产业链日趋成熟,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市场化地理信息数据资源量呈指数级增长,互联网地图日均位置服务请求次数最高达1300亿次,日覆盖用户数超过10亿人次。

迈向自立自强,科技创新获得新突破

2024年6月24日,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开创者之一、国际著名的测绘遥感学家李德仁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戴上沉甸甸的奖章。

回忆起测绘遥感领域的探索历程,他总会提到汶川地震的遗憾——当时,我国只有3米分辨率的遥感卫星且数量少,无法第一时间“看清”汶川的情况。

近年来,自主卫星遥感对地观测的快速发展让这一遗憾不再延续。如今,卫星遥感影像自主保障率超过90%;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高精度卫星立体测绘成套技术的国家之一;在轨商业遥感卫星数量超过320颗,空间分辨率等关键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0年,我国向世界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完成并提供服务,打破国外系统长期垄断。北斗高精度定位在国内导航地图领域已实现主用地位,日渐成为车载终端、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的标配。

2020年12月8日,中尼两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848.86米。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在多个方面取得创新与突破,其中国产测量仪器全面担纲,见证了测绘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近年来,国产化测绘地理信息关键软件产品和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航摄仪、机载雷达测图系统、大规模集群化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北斗接收机、高精度全站仪等核心装备实现自主可控,部分装备跻身国际一流。拥有自主产权的地理信息基础软件、分析软件和应用软件,遥感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落地。

目前,国家级重大工程、行业级创新平台和地方特色项目协同推进,我国已形成以国家级测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核心,以测绘单位、地理信息企业为主体,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协调发展、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链条。

拓展合作交流,国际影响力得到新提升

2022年,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在浙江德清成立,这是联合国在华设立的首个直属专门机构。“中国在地理空间信息领域的发展成效非常显著。创新中心设立在中国,表明中国在这方面有独到之处。”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主任李朋德说。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可靠、及时、可获取、可分类的地理信息数据能够帮助监测发展进程,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

2020年,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国发布30米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并继2014年首次捐赠联合国之后再度捐赠。数据首次反映南北极地区30米分辨率地表覆盖情况及全球其他地区地表覆盖变化,服务支撑全球生态环境监测、气候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规划。

为了积极支持国际社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自然资源部和浙江省共同组建莫干山地信实验室。

2022年11月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成立,2023年7月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成立,构建起卫星遥感应用领域分享知识、交流经验和推进创新的枢纽。

近年来,贯彻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测绘地理信息领域推进交流合作,积极拥抱世界,分享中国经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在国际测绘组织担任重要职务。“中国智造”的装备和技术陆续进入国际市场,并得到海外认可。我国主导编制并发布了多项测绘地理信息国际标准,逐渐形成新动能新优势。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回首十年,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收获的每一份成果都是对“爱祖国、爱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生动诠释。展望未来,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弘扬光荣传统,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自然资源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