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张志清: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 最美气象科技工作者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时间:2025-07-02 20:01:15

张志清,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风云二号、风云四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带领团队大胆探索、潜心钻研,成功推动风云二号卫星业务化运行和定量化应用,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方案,使风云四号卫星走在世界前列。2024年,他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正如毛泽东主席在60余年前写下的诗,志存高远,又根植现实;远眺星空,又脚踏实地。它关乎在3.6万千米高处俯瞰地球的卫星,又关乎每人每天踏足的大地。

这是一个关于风云气象卫星的故事,更是一个如何让卫星观测所得数据落地生根、高效应用的故事。这是风云二号、风云四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张志清整个职业人生的故事。

张志清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图片受访者供图

燃情岁月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1986年12月初,张志清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系无线电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进入北京气象卫星地面站工作。

彼时,我国气象卫星事业还在起步阶段。青年张志清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亲身参与、亲手建设的,是一项高瞻远瞩的事业、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也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壮举。

风云气象卫星工程分为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张志清所从事的工作属于地面应用系统,负责卫星发射后对卫星有效荷载的运行管理,以及卫星下传数据的接收、处理、分发、应用、服务。按照工程建设原则,地面应用系统的发展要略超前于卫星的发展。

气象卫星事业白手起家,很多知识需要从头学起。张志清白天在地面站工作,晚上坐班车回到卫星中心办公楼内的地面站办公室自学。他忆起,每到晚间,整座楼总是灯火辉煌,有人学英语,有人看资料,有人上机调程序,有人研究算法。大楼的灯光,照亮了那个年代独有的浪漫。

张志清在北京气象卫星地面站办公室内工作 图片受访者供图

1988年9月7日,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升空。很快,地面接收到卫星云图。

“那可是咱们自己的卫星,自己的观测数据!”近40年过去了,那一刻仍能让张志清激动非常。

很可惜的是,运行39天后,风云一号A星失控,停止数据接收和产品处理。

卫星暂时受挫,地面应用系统工作不能暂停。张志清很快把精力投入到地面应用系统的研发改进中,通过自学自动控制原理,他将此前经常出故障的天线控制系统移植到新机型,大大提高了运行成功率,并实现全自动运行。

此后,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工程立项,地面应用系统进入研制阶段。1990年,静止卫星科成立。张志清扛起重担,被任命为这个新成立、拥有36人的科室的科长,开始研发静止气象卫星地面系统。

至暗时刻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1994年4月2日,即将发射的风云二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试时发生事故。

张志清坦言,出师未捷带给地面应用系统研制人员的打击,甚至比短暂运行的风云一号A星还严重。

风云二号的地面应用系统属于“量身定制”。没有了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就成了无本之木。张志清及其团队没有了用武之地,有人开始萌生退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专业人才走到哪里都吃香,近三分之一的团队成员陆续离开。

张志清本人也不是没有收到过邀请。父亲的一席话帮助他理清了思绪。“不要出去!为国家做事,走的才是正道。”父亲斩钉截铁的话语,让张志清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回想起来,能走到今天,还要感谢我的父亲。”

不久之后,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传来:风云气象卫星继续发展,风云二号也要继续研制。

团队暂时无法投入实战。张志清说,要想留人,必须有事可做。当时,地面应用系统还远远谈不上尽善尽美。张志清便带领团队研制了卫星测控模拟器、三点测距模拟器,用地面应用系统接收模拟器传来的信号。

在风云二号机房内,张志清与同事正在讨论问题。图片受访者供图

卫星虽然是模拟的,发现的问题却是真实的。用这个方法,张志清和团队陆续发现和解决了大量问题,修补了各式各样的缺口。

1997年,风云二号第一颗试验星A星发射升空。2000年,第二颗试验星B星发射升空,为后续型号研发运行做了大量技术积累,成为风云二号C星成功的基础。

风云再起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2004年10月19日,风云二号C星升空。

这颗在B星基础上实现了256项技术改进的卫星,经过在轨测试和业务试运行,很快达到了使用要求。2005年的汛期到来前,全国的气象卫星接收天线对准了风云二号C星。

张志清说,有了C星,我国台风、强对流、暴雨这些重要天气过程的监测,终于可以不再依赖接收国外卫星数据了。

夙愿得以实现,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张志清很快投入进一步的优化改进工作中,通过发射倾角的改进,显著延长了卫星寿命,又通过对月亮定标的集中攻关,将定标误差由10K(开尔文)降至1.5K以下,推动卫星资料应用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重大转变。

这当然不是风云二号“进化”的终点,也不是张志清努力的终点。从风云二号01星到2018年发射的H星,横跨20余年,9颗卫星不断优化改进,地面应用系统也不断升级完善。

在风云二号冲关夺隘的过程中,张志清还带领团队,做着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升级换代的大工程。

星汉灿烂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2016年12月11日,风云四号A星进入太空。

今非昔比,虽然挂着“试验星”的名头,风云四号从第一颗星开始就获得成功,于2018年5月投入业务运行,2022年又承担起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的值班任务,超期服役到2024年3月才交棒给B星。

从风云二号到风云四号,代际升级是莫大的机遇,也是全新的挑战。此时,卫星如何设计、地面应用系统怎样匹配,已经没有成熟的技术路线可借鉴,一切都要另起炉灶。最大的决策难点,在于卫星搭载的辐射成像仪、大气垂直探测仪应该如何安排。风云四号选择最难的技术路线——同时搭载两个大载荷,并最终取得成功。

张志清(左二)与同事在风云四号卫星测试厂房内 图片受访者供图

“直到现在,还没有第二个国家把大气垂直探测仪‘摆’到静止轨道上去。”张志清说,欧洲、日本也想“摆”,但都得几年以后,而美国的计划要到2035年以后了。

在张志清看来,风云四号A星的巨大成功,是气象工作者的成功,也是航天工作者的成功,是国家整体实力上升的体现,同样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更高的起点。对于风云卫星和背后这群可敬可爱的人而言,进步没有终点。但对于个人而言,人生总有新的节点。

2023年,张志清60岁,开始办理退休。也是在这一年,他入围“国家工程师奖”的首次评选表彰,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真的没有想到,会把这个荣誉给我。”张志清坦言,这是意料之外的殊荣。张志清说,做工程往往是寂寞的,很难在短期内出成绩。一个人一辈子,也就做几件事。在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长周期工程能够得到国家的认可,证明了在人才评价机制上,国家也越来越具备长远眼光。“这个奖当然不只属于我,而是属于整个团队。”张志清说,卫星工程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假如自己一个人去做,“一座碉堡也攻不下来”。

领奖当天,张志清离开人民大会堂后,又回到了他熟悉的科研工作中。退休后,没有了琐碎事务的烦扰,反而更能集中精力,思考一些更前沿、更复杂的技术问题了。

谈到风云气象卫星的未来,他眼中始终有光。这道光生自朴实却坚定的初心,穿越40年的岁月,从未改易,明亮如昔。

《新时代气象榜样风采录(第一辑)》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