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光伏行业发展与运维挑战
全球光伏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突破600GW,累计装机达2.2TW,中国新增装机277.57GW,占全球46%。光伏运维面临积灰损失问题,灰损使发电效率平均下降4%-8%,特殊区域超15%,2023年全球经济损失40-70亿欧元。人工清扫成本高且无法适应GW级电站,光伏清扫机器人(ARCS)应用广泛,但组件尺寸增大、边框强度降低、跟踪支架技术演进等带来系统匹配新挑战。
二、机器人、组件和支架匹配难点
(一)组件对机器人系统的影响
主流光伏组件功率超600W,尺寸变大、边框厚度减薄、机械载荷能力降低,导致组件两端在机器人运行时变形量增大,影响清扫效果与组件寿命。
(二)支架对机器人系统的影响
支架檩条长度缩短、厚度变薄,支撑稳定性下降,机器人运行时组件变形大。支架天线、传动杆等结构干扰机器人行进,制造与施工精度不足带来角度偏差,要求机器人桥架具备柔性调节能力。
(三)大型电站生态系统兼容性挑战
无线通信频段重叠、同频干扰影响支架与机器人交互稳定性,数据通信协议不统一增加数据解析复杂度。极端天气下支架与机器人逻辑冲突,海量数据处理对通信系统要求高。
三、协同设计优化方案
(一)机器人系统适配技术
- 匹配组件设计:采用轻量化与柔性连接设计,减少组件弯沉;定制改性PBT刷丝,优化滚刷形态与转速,降低对组件磨损。
- 匹配支架设计:机器人具备自适应扭转功能,桥架多向伸缩防脱,独立停机位不影响支架运行,采用LoRaWAN通信技术,集成支架与气象数据。
(二)组件与机器人适配技术
- 玻璃采用钢化处理与镀膜优化,提升透光率与耐磨性;边框强化结构与表面处理,增强承载与抗磨损能力,探索钢边框应用。
(三)支架与机器人适配技术
支架支持清扫模式,夜间自动调至清扫角度,安装控制相邻支架高差与水平差,檩条预留桥架安装位,天线安装避免与机器人干涉,结构计算考虑机器人载荷,开源角度与气象信息。
四、匹配性测试方案
(一)与支架匹配性测试
测试檩条强度、支架夜间停机角度、通讯系统交互,评估天线等突起物对机器人通过性的影响。
(二)与组件匹配性测试
通过IV测试、EL测试、外观检查及镀膜层变化检测,模拟25年生命周期,评估机器人清扫对组件性能的影响。
五、未来展望
未来光伏清扫机器人需提升性价比,发展多样化产品形态与组合解决方案,增强稳定性,提升智能化水平。智能清扫系统将成为电站效能核心中枢,与多子系统融合,降低运维成本,提供决策依据。需构建开放协作产业生态,推动技术标准制定,加速智能清扫技术渗透,为电站发展提供保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