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一段模仿电影经典桥段的舞蹈,被机器人跳得刚柔并济、有模有样,挥手、扭胯、转身、踱步,一连串舞蹈动作丝滑流畅,节奏明快又富有动感。
广东东莞,两台机器人在测试场内灵活转圈、爬坡,设定指令后,还能实现自动跟随。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900亿元,整体实力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创新力量,何以喷薄而出?
走进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一幅“未来图景”徐徐铺展:这边,形似银环的工业机器人稳稳依附在模拟桥梁主缆上,精准检测缆绳破损风险;那头,状若胶囊的微纳米机器人可“潜入”人体,成为清理血管、靶向放药的医疗“助手”……从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一系列多场景的机器人产品令人眼花缭乱。
“在这里,来自不同学科、面向不同需求的研发团队共享场地、携手并进,赋予机器人产业更大想象空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说,聚焦为人的健康服务、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两大方向,研究院正联合多家头部企业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力争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推进器”。
在深圳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一个人形机器人身高1.38米,体重约40公斤,全身具备24个自由度,腰部配备320度自由旋转电机,可完成大量高难度动作。就在今年3月,它以12公里/小时的速度在深圳人才公园奔跑,引得路人上前围观。
奔跑的脚步,是深圳机器人产业蓬勃向上的生动缩影。相关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集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7.4万家,占全国智能机器人企业总数约16%。
不止于“炫技”,机器人产品正加速融入生产生活。
“目前,我们研发的直驱电机已广泛应用于扫地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产品。”在东莞,本末科技对外关系总监刘西同介绍,成立5年来,公司拔节生长,今年预计出货量将突破千万台。
本末科技的茁壮成长,离不开XbotPark机器人基地的一路托举。“基地不仅提供融资支持,其完善的供应链生态也带来诸多便利,我们的首个客户正是基地内企业。”刘西同说,目前公司已建成10余条自动化生产线,能够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2014年,由香港科技大学的3位教授发起成立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落户松山湖,这一新型研发机构通过联结全球高校、研究所及上下游供应链等资源,为机器人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资源和资金支持。
培育、孵化、壮大……10余年前播下的科创“种子”,已长成一片产业“森林”。“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化运作’模式,近年来基地已孵化超80家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企业,初创企业生存率高达80%。”基地负责人说,在这里,创业者不仅能获得资金支持,还能在产品打磨、市场验证、团队建设等环节实现加速成长。
大批机器人企业,何以在广东聚木成林?
产业体系完善。以众擎科技所在的深圳“机器人谷”为例,近10所高校落户于此,上百家相关企业在此集聚,真正实现了“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园即产业链”。众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艾文对此体会深刻:“新产品设计图纸发给供应商,当天就能把样品带回来。”
目前,在机器人产业方面,深圳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各类整机较为完善的产业布局,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率突破60%。
发展环境适宜。依托松山湖科学城,东莞推动组建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XbotPark机器人基地两大核心创新平台,初步构建起覆盖孵化、中试、落地等各环节的创新链,全方位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
弄潮儿向涛头立。从技术攻关、要素供给到场景挖掘,走在前列的广东陆续出台若干政策举措,以更大力度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在先进制造优势和庞大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这片沃土正加快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阔步迈向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