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美国开始抢人!一周挖走4名中国顶级人才,年薪开1个亿,令人咋舌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赫薰辞 时间:2025-07-03 23:01:19

文|撒胡

编辑|撒胡

近日,美国著名企业家扎克伯格,开始在全球疯狂抢夺AI科学家,他刚刚成立的“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再次砸下将近650亿美元,只为占据全球AI市场的霸权位置。

在短短一周时间,扎克伯格就从行业领头羊OpenAI那里硬生生“抢”走了8名核心大脑,其中四位都是中国顶尖人才,首年工资甚至开到了1个亿!

这四位中国顶级人才都是谁?

扎克伯格挖走四名中国顶尖人才

在元宇宙的废墟上烧掉600多亿美元后,马克·扎克伯格显然输不起了,他把meta的未来,几乎全部押注在了人工智能上,赌注之大,令人心惊。

计划很简单,也极度疯狂:到2025年,再砸下近650亿美元,修建AI的“军火库”,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它足以媲美一些小国的全年GDP。

钱要花在刀刃上,这些资金将变成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数据中心,到明年底,meta的心脏里将跳动着130万块专为AI而生的图形处理器。

扎克伯格在搭建一座科技堡垒,为的是一场他绝不能再输的战争,他不仅要最强的武器,更要最顶尖的将军。

武器需要人来驾驭,为了找到能驾驭AI这头猛兽的人,扎克伯格几乎撕掉了所有温文尔雅的面具,化身华尔街最凶猛的野狼。

2025年7月初,meta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名字听着就像科幻电影,但它的第一个动作却无比真实:一周之内,从行业领头羊OpenAI那里硬生生“抢”走了8名核心大脑。

这其中,更是有四位华人科学家,他们被视为釜底抽薪式的胜利,他们掌握着从图像生成到多模态模型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不少人曾是ChatGPT问世的幕后功臣。

更早些时候,扎克伯格用近150亿人民币,直接买下了28岁华裔天才亚历山大·王和他的公司,随即,王被任命为meta的AI部门主管,坐上帅位。

为了表示诚意,扎克伯格甚至会把候选人请到自己的私人别墅里密谈,这听起来像电影情节,但筹码是实打实的,业内传闻,顶级人才的签约金高达一亿美元,数千万美元的年薪更是成了常态。

这样的价码,早已超越了科技新贵的范畴,堪比梅西、詹姆斯这样的体育巨星,在AI的世界里,一个天才的大脑,就是最昂贵的战略资产。

当聚光灯打在这场天价的人才争夺战上时,一个有趣的现象浮出水面:牌桌上最抢手的王牌,几乎都长着一张东方面孔。

meta新成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首批17名核心成员里,华人占了7席,他们大多在中国完成了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的本科教育,而后赴美深造,最终站在了全球AI浪潮的顶峰。

不只是meta,芯片巨头英伟达的CEO黄仁勋,自己就是华裔,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股力量的价值,他早已将朱邦华、焦剑涛等华人AI天才招至麾下,作为研发的尖刀。

为什么?一份报告或许能揭示答案:全球顶尖的AI研究者中,中国籍专家占比高达47%,这背后,是中国扎实得近乎严苛的基础教育。

当美国的孩子还在为微积分头疼时,中国的学生早已沉浸在数学和物理的海洋里,这种训练赋予了他们在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AI底层逻辑上无可比拟的优势,算法的突破和算力的提升,本质上就是一场数学的游戏。

最大的AI人才输出国

这本该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故事,但故事的另一面,却写满了苦涩与无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却也是最大的AI人才输出国。

我们用最好的资源、最严格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全世界最渴求的大脑,然后目送他们远渡重洋,成为别人改变世界的核心力量。

这就像一个果农,辛苦耕耘,用尽心血浇灌出一棵最茁壮的果树,结出的最甜美的果实,却被邻居摘走,甚至成了邻居在市场上与你竞争的资本。

这种人才的“净流出”现象,刺痛着每一个关心中国科技未来的人,科技的根是人才,没有持续的人才回流与积累,本土产业的摩天大厦,地基何在?

面对硅谷巨头们挥舞的巨额支票,国内企业并非无动于衷,腾讯等公司正用自己的方式加入这场“留人大战”。

他们办起了算法大赛,冠军奖金高达200万人民币,前十名可以直接进入核心业务部门,腾讯还启动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招聘,计划三年内提供近三万个实习岗位,并想方设法提高实习生的转正率。

尽管200万的奖金在1亿美元的签约费面前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这已是本土企业在现有规则下能给出的最大诚意,他们在用生态、用文化、用归属感,努力拉住那些本该属于这里的未来。

这场围绕AI人才的全球“军备竞赛”,带来的影响远不止几个科学家的跳槽那么简单,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行业的生态。

人才成本被推到了一个不真实的高度,无数中小型的AI创业公司在这场资本风暴中摇摇欲坠,他们根本无法与meta这样的巨无霸竞争,行业资源正不可避免地向头部集中,创新或许会因此变得更加固化。

同时,顶尖人才的跨国流动,也必然会染上地缘政治的色彩,当一个科学家的去留可能影响到国家间的技术平衡时,人才的争夺与保护,将成为大国博弈中一个新的、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结语

人才的流逝是我们国家的痛,只是我们并不能过分的去限制这些人才的自由选项,那是他们的权益,为了自己的前途去做最正确的选择,这并没有过错。

然而,当我们做选择时,更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先,生在中国的学子,接受国家的培养,最终更应该放下私利,去奉献祖国。

我国著名科学家的回国奉献的例子有很多,彼时中国教育资源并不好,可即便如此,像钱学森等人还是踊跃回国发展,帮助祖国建设,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国情怀,要高于个人利益,他们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